近几年来,80后可谓抢尽了文学界的风头。人们的目光,从经典化的作家身上,直接就跳到了80后。近日,在70后作家李师江新作《福寿春》作品研讨会上,北大教授、评论家张柠称,“最尴尬的是70后作家,他们的处境极其艰难。”在80后作家纷纷加入作协的时候,70后作家面临的却是“生死存亡”的时刻。
70后作家已经提前衰老
70后作家们出生在“文革”晚期,受教育于80年代,大学毕业的时候还赶上了“人文精神”的尾巴。会上评论家张柠指出,“他们既没有品尝过80年代的精神大餐,也没有享受到90年代的物质丰盛。他们是文化夹缝中的一代,一条腿踩在书斋的沉思默想里,一条腿踩在市场的躁动不安中。”最早在文学市场中,70后还是有一定份额的,比如以卫慧、棉棉、周洁茹等为代表的青年女作家。但她们在市场体制和文学体制两个领域遭遇滑铁卢,最后都销声匿迹。另一次由70后发起的“下半身”运动,像是一次坏孩子的恶作剧,他们是一种自我毁灭式的写作。由此,张柠提出:“70后作家的激愤和冲动已经消耗殆尽,他们过早地进入了中年写作甚至老年写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多么具有魅力和消解性。它的目的就是让你一出生就衰老。”
“这标签给一拨人判死刑”
得出这一结论,还因为李师江的《福寿春》选择了传统的《红楼梦》式彻悟了的、看透了的写法。研讨会上,李师江反驳这种定论,“是对《福寿春》的误读。我觉得把‘衰老’这一标签与70后这一概念凑在一起,非常不妥,等于给一拨人判了死刑似的。”对70后这个概念,李师江表示,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这个群体大多到了30来岁,每个人走个人的路子,作为一个创作的群体已经不存在了。到了30来岁这个坎上,不得不想想,作为一个作家,还能不能再走下去。有的写作资源匮乏,有的写作方式重复,有的见在市场上无利可图,压根觉得无路可走,早就放下笔来该干吗干吗去了。会上,张颐武、叶匡政、解玺章等一些评论家也对70后持可怜态度,认为在市场和文坛两头不讨好。李师江则认为,“市侩的眼光怎么能用来衡量艺术呢。于70后作家而言,歇菜的就歇菜了,而正在坚持创作的,一种成熟的创作态度刚刚开始,不但没有衰老,而且刚刚上路。”(蔡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