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原一小山村,位于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人烟稀少,群山环绕,河两岸滩地肥沃,稻麦两熟。闻名世界战争史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指挥,便由此发出。
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原国民党将领黄维,被特赦后最想去身临一下的地方就是西柏坡。时至今,西柏坡的神秘、浩瀚与精妙,引研究者众。
作家陈耿之的名篇——《西柏坡的紫藤》,借坚强紫藤写西柏坡,以独特方式诠解西柏坡精神,文学意境及其表现成效,香远益清。
“要问我到过西柏坡后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我会脱口而出:紫藤!”
开篇坦诚、不卖关子。颇踏实。
“西柏坡,处在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坡岭上耸立着苍郁的松柏,松柏林环绕着翠绿中泛着浅红的紫藤。我漫步在‘五大书记’办公室聚集的园林中,透过树荫中露出的窗口,遥望着太行山,抚摸着坚韧而柔软的紫藤,脑海里闪过唐代诗人的名句:‘四时常作青黛色,纵使秋风无奈何。’(岑参),‘干耸一条青玉直,叶铺千叠绿云低。’(骆浚),‘素华朱实今虽尽,碧叶风来别有情。’(白居易)……然而,当我的目光落在这初遭霜冻的紫藤上时,想到了李商隐,他说:‘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情景交融,我的脑海又一幕幕地闪过60年前的历史场景……”
以松、柏、樱类比西柏坡的紫藤,形离,但气承。乍一看,略显生涩;然细品则感其文学表现手段之“冒险”,之颖新,之古色,却也值得玩赏。也许有人一时会难以接受,但余以为,质里还是准确的,其勇气、心匠、恳挚,颇为难得。而此前的“漫步,透过,遥望,抚摸”,特别是“抚摸”,使我想起《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
(贾政)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
该回,曹雪芹每涉笔贾宝玉与众贤吟联作赋,必先渲染路径,极写见为。境所临,眼所睹,心所入,手所触是诸位情所动,口所吐的依托,如此铺陈,情理有据。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坚实的群众基础,像那漫山屹立的松柏一样,用博大的胸怀,迎接并掩映着党中央机关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从陕北根据地转移到这里来,他们在普通的民房办公,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毛泽东住的院子里有房东栽的梨树,梨树上也萦绕着紫藤。当梨子熟了的时候,他叫警卫员摘下来送给房东;紫藤架下,他的儿子毛岸英正在聆听青年教师的汉语课,他怕老师紧张,亲切地说:‘要大胆地讲,放开讲,课才能讲得好!’他又对岸英说:‘你是学生,学生就要尊重老师,要好好听课,好好学习!’……我看看从山上松柏树上蔓延过墙的紫藤,问当地老百姓:这种藤,你们叫什么?他们说:俺叫‘含水藤’。我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敬意,紫藤不正是由于时时吮吸着土地的水分而成为‘含水藤’吗?”
这是第三自然段,明眼的读者会看到,其中“坚实的群众基础”、“?他们在普通的民房办公,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还有毛主席叫警卫员摘梨赠房东、紫藤架下毛主席训儿尊师,无一不映衬?“含水藤”。?江山之争实为民心之争,时时吮吸着土地水分之“含水藤”,喻共产党与人民之血脉相连;水(即民,“含水藤”之“水”用的是双关手法)能载舟,亦能覆舟,“含水”,暗指鱼水交融、民心向党,是党最终得胜之由,难怪耿之对她心生敬意。
这又使我想起耿之刊发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散文《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