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我们可以通过减小弓压,减少弓段所用的长度与暴发力来实现。强重音的演奏则需要加大弓压,加长弓段所用的长度来获得。要求做到弓速突快具有暴发力,而又突然减慢弓速,强的重音就会具有戏剧性的效果,加快弓速为主要技术手段。这里所提到的加大弓压是极富技术性的,它需要手和手臂在充分松弛的状态下给予音符以弹性的加压,从而使得这种压力转化成强大的冲力,以激发琴弦充分的振动,左手运指同时给予反压力,就可以获得饱满、纯净、浑厚、园润、完美的发音效果。
在实际演奏中,上述影响发音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在运用过程中,要根据具体作品的具体要求,作出合理的结合与应用。例如圣·桑斯《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第5、6小节,描绘了具有强悍、锋利的性格、具有疯狂的力量,有时像闪电、有时像疾风暴雨下的落叶,音乐形象极富感染力。要求把重音做好,才能表达完美。
谱例8
下面再讲讲弓速的变化,压力,接触点这三个要素的不同结合与不同的选择应用会产生不同的发音风格与色彩变化。
道理在于运用弓速变化作为力度变化来源时,用的弓段较短,压力相对小,弓速也慢,接触点离琴码也就远一些,而靠近指板,发音会比较松弛、清纯……。而用的弓段长,压力相对大,弓速就快,弓的接触点靠近琴码,发音就会宏大,具有穿透能力。由于弓速,弓压变化及接触点的不同,也就形成发音及色彩鲜明、丰富多彩的变化。作为每一个演奏者必须会运用这两种发音基本原则及两者混合运用的技术手段。只有学会掌握,应用才能获得丰富多彩的色调变化。在发音色彩变化的同时,要注意左手运指,各种揉弦的运用及细微的变化,多方面有机的结合运用,使之达到音乐作品的完美表达。富有个性的演奏目的。
教师:
作为一位称职的教师必须要教育学生,教好学生掌握选择正确地弓与琴弦的接触点,在掌握训练好熟练的、完善地运弓技巧外,还必须训练学生掌握内在听觉,能有正确的发音标准,发音色彩变化概念的灵敏要求。所有的技术、技巧必须与优美、纯净、浑厚、园润的发音结合才会表达完美的音乐。
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小提琴音色多样化的特性,并学会掌握特性,要掌握接触点随音乐表现变化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手段,不可轻视它对小提琴发音的巨大作用。
小提琴的音色变化极为丰富生动,E弦具有花腔女高音的音色;A弦具有次女高音的音色;D弦近似女低音的音色;G弦近似抒情男高音的音色。
在演奏多声部的复调作品中,特别是巴赫的作品,有时是在模仿管风琴的音色,而在帕格尼尼的作品中有时又是在模仿吉他等音色。人工泛音象最美的花腔女高音、鸟儿歌唱等音色……
小提琴音色近似人声,由于接触点不断变换,还可奏出各种乐器的音色,当接触点靠近指板时,很近似长笛的音色,接触点变换到琴码与指板中间时,很近似双簧管的音色等。由此可见小提琴弓与琴弦接触点选用正确与否是极为重要的。如画家像调色版上的各种多彩的颜色,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情感,不同意境的乐句中去,做到细微、鲜明。只有运用丰富的色彩变化,才能充分表达出音乐的思想内容与作曲家意图。
根据1952年至2010年从学习、演奏及教学过程中的所积累的经验,而完成这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