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发展状况。社会越是黑暗,精神界就越是活跃,文学的百花园,就越是姹紫嫣红,争奇斗妍。而这个节骨眼上的北大,随着中国文学的佳作纷呈,这里也是好戏连台。全国一流的大学者、大作家竞相在这个舞台上角逐、表演。北大就像一面三棱镜,聚焦、折射出中国文学的全部辉煌和灿烂。
在名家荟萃的北大,让董轩大开眼界,大长见识的大师级人物和给他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生活事件,是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北大,最具影响力的大牌教授,当推胡适先生了。连他的宿敌,鲁迅先生也承认他是“文化班头博士衔”。他是文学院院长,又是《中国哲学史》、《中国白话文学史》、《中国散文史》等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整个中国文学开设的专业课中,他占的比重最大。他在董轩等同学心目中,是一个英俊斯文,威严傲慢,高高在上,派头十足,架子挺大的人。在整个五四新文化时代,他名高位重,红极一时,威倾朝野。谁都想见他,一睹名人大家的风采,引为终生快事嘛!可你一走近他,马上就觉得他目空一切,咄咄逼人,霸气冲天。不由得使你自惭形秽,无地自容。所以又都惧怕他。他给人,就是这样一种相互间丝毫不对称,不平等,不和谐的关系。
每天早上,北大红楼前,喇叭声一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看到胡适先生乘坐着那辆墨绿车小卧车开过来了。那时,整个北大,只有三辆小卧车。一辆是校长蒋梦麟的,第二辆是院长胡适的,第三辆是校医郑河先博士的。其它先生,能坐个黄包车上班,就算是不错的了。
车停稳了之后,只见司机下来小心翼翼地把后车门打开,用手搭在车门上沿,怕碰到胡适先生的头。胡适先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慢条斯理地走出汽车,略为整整衣裳,把公文包挟在腋下,趾高气扬地走进红楼。他经常穿蓝色大褂,黑色肥裤,永远不戴帽子,一头乌发抹了油,梳得整齐锃亮,脚蹬黄色皮鞋,一尘不染,干净得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