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的情感透视意味深长。记得当时我还在北师大作家班的课堂上将这篇小说当作优秀作品给学员们做过详细讲评呢!
也许是因为我在杂志社做过三十多年编辑工作与许多作家或文学青年打过交道的经验,说真的,一九九三年我第一次去北师大作家班讲课见到刘云峰时,便对他有了这么一种感觉:诚实、聪颖、坚韧、刻苦、执著、有抱负、有理想、能干大事。直觉告诉我,刘云峰是一位非常值得我信任和欣赏的年轻人,这种直觉在我们后来的相互交流中果真得到了验证,我为我的直觉正确而无比欣慰,因为事实告诉我,做他的老师一点都没有错,而且觉得能和他这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年轻人交流是一种缘分与福气。
刘云峰1963年正月出生于湖南益阳市郊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人民教师,不过当时他母亲因为出身不好被迫下放回了农村劳动,一家7口的生活重担无疑落到了每月只有二三十元工资的父亲和每月只有一二百多个工分的母亲身上。农村的工效又非常的低,每天一个全劳力十分工的工值还不到一毛钱。由于受母亲的牵连,原本政治上很有前途的父亲只得在学区校长和公社联校长之间徘回不前,收入上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可想而知,一个7口之家仅靠二三十元的工资外加几元钱的工值养活,其生活质量会恶劣到一个什么程度?!就是后来农村严重缺少教师,刘云峰的母亲重新做了民办老师,他家的苦难生活也未能改变多少,每年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便只得靠吃红薯丝或青菜罗卜充饥度日,就是偶尔来了客人或同学,也只能吃上一小碗米饭,而且再没有添饭的可能。
听刘云峰自己讲,他原本喜欢书画,特别是画画,更是他的最爱。他读过师范的父亲美术功底不错,师范毕业后曾经教过一段美术课程,业余时间画过好几本人物素描和速写。他母亲当时为了引导尚不满五岁的小云峰玩,将画册拿出来给他看,没想到他看了父亲的画后也学着自己画,而且那画跟他父亲画的几乎一模一样,到开始上小学时可说是画什么像什么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云峰上初中时,他的妈妈当时在临近大队学校做民办老师,那时全国经常搞政治运动,农村学校的老师时不时要到村里的田垄上用石灰水刷标语或在学校里写横幅,学校里原本有几位从益阳师范毕业的老师,但他们写的艺术字都不如初中在读的刘云峰写得好,因此每逢来运动时他们都要搭信到公社中学请刘云峰来帮忙写标语。
在和刘云峰的多次交流中得知,他哥哥高中毕业的时候还不兴考大学,农村孩子读完高中就算学习到头要回生产队参加劳动。所以刘云峰的哥哥在他们老家湖南益阳县三中高中毕业后便直接回了生产队进行劳动锻炼。七十年代初,农村时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大队部经常要办墙报、黑板报,当时宣传队里也有师范毕业生来尊点,可每到办墙报、黑板报时,他们就着急得要死。刘云峰的哥哥是个政治上追求上进的青年,但由于他母亲的出身不好往往不被宣传队看中,所以只要宣传队有任务,他哥哥都要力争多做一些具体工作,以求组织上对他的看法有所改变。是故那些蹲点的师范毕业生们为办墙报、黑板报之事着急时,他的哥哥便会主动地推荐弟弟刘云峰去义务帮忙画画和写字,而他画出来的林彪、孔老二、姚文元、张春桥等反面人物或正面人物时,那些蹲点的师范毕业生们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直夸刘云峰画得好呢!
刘云峰的母亲当时真想让他学画画,但由于乡下没有专业老师,学画画的念头便这样不了了之。后来国家恢复了高考,刘云峰在农村劳动锻炼了几年的哥哥在父亲的关怀下,躲到自家屋后面的山沟里刻苦复习了几个月,不料头年参加高考就超过本科十多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