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以不和相克。是以天地和合,万物萌芽,华果熟成,国家合和,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室家合和,父慈子孝,天垂福庆”。又云:“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室家不和,忿忿相加,以致祸殃”。这里道教把社会人伦的和谐与天、地、人三者的自然和谐联系在一起,既有人伦的教化,更有深层次的哲理。
以上引经据典,寻章摘句,无非是想探索“中”的含义,归纳起来,“中”有通之义,内之义,直之义。正之义,和之义,动之义,半之义(中间)。道之义,真可谓“一个中字藏宇宙”,岂可等闲视之。
二、“中”的渊源
谈到“中”的渊源,人们大概会很自然地想到儒家的《中庸》,因为它集中阐述了“中”的理念。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的阐释,早在《中庸》之前,相传为伏羲“观天象,定八卦”乃至于后来在殷周之前广为传播的《易经》中就已经有了。六十四卦中有“中孚卦”,辞曰:“柔在内而刚得中”。解曰:“上能以诚信,下必信行”,孚,诚信也。
《黄帝内经》是讲人体和医药的,但其阐发的思想何尝不是道家的“中和”理论。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上古天真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出处同上)等等,无不体现着“中”、“和”、“顺”的基本哲理。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