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汕头地区文艺调演获创作奖;继而又参加广东省专业戏剧调演获二等奖(未设一等奖),并上了荧屏;剧本获专业创作优秀奖,发表在82年《南粤剧作》(第一期)。各大报和《中国戏剧》都发表赞许的评论文章。尔后山西洪洞县蒲剧团等兄弟剧种(团)各有移植演出。1983年夏,应香港海陆丰同乡联谊会的邀请,首赴港九作为期十天的商演,艺员们在被称为一流戏院的荃湾大会堂和北角大光戏院大显身手。十天的演出,反响强烈,好评如潮。那次赴港商演,不但开了县级剧团可以出国商演的先河,而且又受到香港新华社和联艺公司的表彰——被列为当年13个赴港演出团中有5个各方面(包括演出剧目和纪律等)表现都不错的剧团之一。可以说是为地方争了光。1985年,中央文化部派来录相组,拍录正字戏六个折子戏——《槐荫别》、《百花赠剑》、《古城会》、《辕门射戟》、《张飞闯辕门》、《射郭淮》。录相组的导演李愚同志在录制《射戟》时对剧团的负责人说:“你们这个戏可以与京剧的长靠戏媿美”。90年代初,《古》剧参加省第四届艺术节获二等奖,饰演关羽的吴国亮也获二等奖;翌年《古》剧又参加在泉州举行的“天下第一团”南片展演,又荣获表演奖。北京《戏剧电影报》在一篇题为“关云长累了”的短文中赞扬《古》剧的艺术特色。主持大会的中央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曲润海同志赋诗一首赠与正字戏剧团:“大锣大鼓大蟒靠,正字威风响大号。更喜蔡阳如木偶,摇旗晃刀逞霸道。”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前后,正字戏又完成了《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所负担的编纂任务。在这期间,相关编写人员撰写了20多篇中短篇和10多篇长篇论文,先后刊载在省内报刊上。尽管80年代中期因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正字戏又一度绝响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