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对于当今文学青年谋求进取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读书与谋生
沈从文早年出身一个军界人家,祖父沈洪富还当过贵州总督。沈从文兄弟姊妹共九人,沈从文排行老四。他从小受母亲教育学会认字,6岁时开始进私塾,读《幼学琼林》、《孟子》、《论语》、《诗经》以及《尚书》;14岁小学毕业后,报考预备兵技术班,连考三次,三次落榜;直到他以后离开故乡凤凰投考大学,屡考屡败,终生只有个小学文凭。按现在讲学历,他连助理职称也是评不上的。然而正是这种一再名落孙山的打击,激发沈从文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而顽强学习,博览群书。这本书,突出论述了一章《小书与大书》,那就是沈从文从案前的“子曰”这本小书,到社会实践中拼搏的这本大书。沈从文由于兄弟姊妹多,幼时顽劣,家境败落,升学无望,14岁便跟随亲友进入湘西土著部队打混。经常忍饥挨饿,与人共铺,受尽煎熬。他凭他读私塾、进小学的那点文化底子,刻苦练字,认真读书,受到军方重视,居然混到饭吃,当上了“四块钱一月的司书”。沈从文有钱就买书,不仅知识增多,而且字也越写越好,直到以后,成为我国一名出色作家、书法家。书中提到的沈从文当兵到过的辰州、榆树湾、保靖等地。我都到过。无需考证,上述三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辰溪、怀化与保靖。也就是在这些地方,沈从文在“五四”运动影响下,进一步接触了诸如《新潮》、《改造》、《申报》等书报,扩大了视野,他终于找到他要寻找的“大书”。
读书与为人
这本书描述了沈从文在社会实践磨练中,发奋读书,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也不忘帮助别人。彼此的关心,成就了他一生伟业。沈从文哪怕仅有一点能力,哪怕日子再窘困,他也没有忘记对人伸出援助之手。沈从文自幼攻读古籍,从小领悟了许多传统美德,吃苦耐劳,助人为乐。早年到北平考不起学校,他找了一处又窄又潮的暗室,自嘲为“窄而霉小斋”,省吃俭用花钱买书读书或到北大当旁听生,并不断写些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以致引起了一些社会名流对他的关注。当年文坛名家郁达夫就曾亲临他的小斋嘘寒问暖,请他吃饭,关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