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后,魏巍到河北安平时,就听人们说,许家庄用上了自来水。魏巍兴冲冲地抱着《东方》来到许家庄,在冀中平原,还从没听说哪个村庄用上自来水。一进村,魏巍就发现整个村子都变了,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唯一没变的就是张振山,他头上还是那块半旧的羊肚子手巾和身上粗布的对襟袄。几十年来张振山带领许家庄人民群众战胜贫穷和灾害,而他干同样的活记最少的工分,不领补贴,不占公家的光,还为集体办事贴了很多钱。当所有的村民都住上新房,他还住着破房。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张振山病故。临终前他对长子张明起说:“我死后,办完丧事,你无论如何要写信告诉你魏巍叔,他是了解我、关心我、支持我的知心同志。”后来许家庄村来人告诉魏巍说,村里要给张振山立一座功德碑,要魏巍为其书写碑文。听到这些,魏巍的眼睛模糊了,仿佛那个蒙着白毛巾穿着粗布衣的庄稼汉又站在他的面前。他亲自撰文并以他遒劲有力的书法为这个冀中平原,普通平凡但又是他亲密的农民朋友书写了碑文。《为张振山写碑文》一文中写道:“现在许多人已不再相信还有一尘不染的人,请看张振山不就是一个吗?”
魏巍从参加革命的那一天就一直生活在部队,生活在部队的战士中。他在《我是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一文中流露出他对战士的真实感情,“我在部队里时间比较长,对战士有这样一种感情,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每当我和他们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满心眼的高兴。”
魏巍与战士的这种感情是同甘苦,共命运,心连心的战友之情。这种感情始终如一,不因历史变幻而淡漠。
魏巍的文学作品总是与战士连在一起的。一九九二年魏巍接到四川宜宾一个叫徐清华的来信,阅信后魏巍心情很沉重。原来徐清华是晋察冀野战军参加保北战役时的英雄。他回信给徐清华说:“作为一名曾为祖国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的人,本应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在生活方面应该有一些照顾。然而,事实上如你信中所述,年纪已大,生活却一直十分困苦,每月只有十五元的生活费用,对此我的心里感到很不安。经再三思考,我决定以个人名义给宜宾县有关部门写封信,反映你的实际问题。”魏巍后于一九九二年七月将徐清华的情况向宜宾县委反映:“这样一位对祖国,对人民付出过代价做出过贡献的人,目前生活却极为拮据困难。每月只有十五元的生活费用,何况他已年迈,是位驼背老人。”
魏巍还写到“作为一名作家,一名曾经采访过‘钢铁第一营’的记者,我不得不提笔向你们写信反映徐清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恳切地希望你们给予重视,使问题得到尽快的解决”。
一九九七年,魏巍再次给宜宾县委去信,希望解决徐清华的问题:“贵市徐清华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曾在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一八八师团二十三团,即战防炮连当战士,在清风店战役的保北阻击战中打坦克立了大功。我当时在战场上,曾写诗记载此事:
战防炮来了,
战防炮来了,
沿着宽大的开阔地滚滚前进,战士们拥着它,胶皮轮震荡着热情的声音。
你看小组长李学莽,抢到前面平除障碍,你看炮手贺才先,精心地测量距离咬紧嘴唇。
你看驼背的徐清华,拼命地推着炮车,带看愤恨和激昂,
他要同地主阶级坚决地作战,
他是穷苦的放牛郎。
据说他现在的生活困难,居住条件也不好,政府方面是否可以解决一下?以便使他安度晚年。”
魏巍虽然在国内名声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