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思想通讯。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作者关于幸福观的论述有着朝鲜战场的背景,而和平时期呢?什么是幸福?个人和集体,生与死,劳动与享受,欢乐和悲愁,这些都是青年人热衷探索和争辩的问题。魏巍写了《幸福的花儿为勇士而开》、《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夏日三题》、《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以革命的人生观回答了这些问题,在那个时期的青年中引起极大反响和讨论,魏巍成为深受青年喜爱的作家。
抗 美 援 越
——《人民战争花正红》
一九六五年的越南,正象十五年前的朝鲜。美帝国主义增兵南越,战争不断升级。
周恩来总理决定组建中国作家访越代表团,由巴金任团长,魏巍任副团长,访问战斗的兄弟友邦。
魏巍的许多作品也早就翻译到了越南。越南人民对魏巍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年轻人,尤其是许多人民军的指战员,非常熟悉和热爱魏巍这位中国的革命作家。受魏巍作品的影响,一九六七年,他的女儿和一些红卫兵怀揣革命理想,越过广西中越边境,要求参加抗美援越的伟大战争。进入越南边境不远,即被越南边防军扣留,在登记姓名时,越南边防军问道:“哪个魏?是魏巍的魏吗?”
在越南,中国作家访问团受到了胡志明主席的接见,胡志明主席还和刚见面的魏巍开玩笑,“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三座大山,你头上还顶着山。”
魏巍要求到前线去,在此后的一百一十天中,在美国飞机的轰炸下,魏巍行至南十七度线,行程四千余公里。
回国后,魏巍写下了人民战争花最红一系列的越南战地通讯。魏巍曾自豪地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生在东方的两次最大的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我都参加了。”
一九六六年四月,魏巍的访越通讯已经发表了七篇,而另外的那些篇章题目已经拟就,但作者的文章尚未写出时,文革开始了。
文化大革命
——《东方》
文革初期,魏巍最早受到了批判。“文革黑线人物”、“周扬的人”、“三反分子”等罪名接踵而来。有人翻出他的作品和一九五七年整风学习小组的发言来批判,一个人还跳到他前面大叫“漏网右派,跑不了了。”他前后被批判二十三次,已写了四十万字的《东方》手稿也被没收。
一九六七年,文革向纵深发展,魏巍的处境得到了暂时缓和。十月他要求到京西门头沟煤矿去,到工人阶级中劳动锻炼。
文革后期,魏巍的处境有了好转,可是他却感到很压抑,想到外地去走走,可哪也去不了,真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他将《东方》手稿要回,考虑如何处理。文学创作是他一生事业的追求,可按照当时四人帮时期的文艺政策,他的作品绝无发表的可能。能按“三突击”的标准创作吗?魏巍最后选择了自己的方式,他说:“文革中,继续《东方》创作时就没想发表,只想把它写完,划一个句号,然后束之高阁,不管它了。”
《东方》一书写得太漫长了,它在作者创作力最旺盛时候开始,可却断断续续拖了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