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他们每天无数次地机械地重复着一个动作,几千锹下来汗水已经打湿一片土地,虽然仅够糊口的,但是兄弟俩已经很知足了。可就是这样一份工作也没有维持多久,他的二哥对他说:“咱们不能在这里挨饿,先要喂饱肚子才行,我到秦皇岛去,那里有个熟人,等落下脚我再来接你。”二哥走后,乔保峰身上的钱只够吃几天的饭了。似乎天无绝人之路,有天他蓬头垢面地路过一个机关,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对他说:“捡破烂的!”他抬头一愣,因为自己不是捡破烂的。那人说:“我们办公楼里有不少废品,你拉走吧。”乔保峰为难地说:“我没有钱。”那人说:“算了,你赶紧给我们腾干净了就行。”乔保峰心想:“居然还有这种好事?”他进了楼,非常麻利地把各种报纸、废品拉走送到废品站,得到了三十多元,这在
80年代中期是一个正式职工半个月的工资了。这个天赐良机给了他一个极大的启示:捡废品也能挣钱,而且比好多行业挣得多!
脑子灵活的乔保峰开始考察他周边的环境,他发现这个行当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北京人都好面子,不愿意捡,外地人也不多,把这个行当给忽略了。他首先盯住国企,因为他们都不把废品当回事。比如一家水泥厂有堆积几米高的废旧水泥包装袋,乔保峰先打听好废品收购站收购的价格,然后和水泥厂的车间主任谈,车间主任正好发愁这些废品没地方放,于是爽快地卖给了他,可第一次清理就让他赚了200多元。
乔保峰很有经商头脑,他觉得这么多水泥袋才卖200多元还不划算,他感到肯定会有出更高价格的行当。他四处打听,听说山东有个制作烟花爆竹的基地,他坐火车到山东,告诉他们有不少水泥袋可以当牛皮纸用,结果谈判下来,他可以净赚一万多块,当时差点没让他笑出声来。但是乔保峰是狡黠的,他知道商业秘密的重要性,他从来不说自己是北京昌平的,更不说水泥厂的厂名,这样他不断地从中赚取差价,应该说,乔保峰至少是北京昌平地区拾荒产业的最早实践者。
乔保峰成了当时人们羡慕的“万元户”,他没有浅尝辄止,反而更加勤奋,他依然战斗在捡拾废品的第一线,自己登上个三轮车,顶着各种难闻的异样气味,把一车车的废品卖掉。他的腿常常肿胀,他不时累得坐下就睡着,但是勤奋的乔保峰从来没有超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