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回忆说,“看了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心里有一件甚么东西升腾起来,催促着你,推动着你,要你立刻为如此深挚,如此热爱你的人民做些甚么……就在这天,我们赶着编印了一期前线快报。《谁是最可爱的人》印在头版头条。报印好,我们一人背了一大卷去追赶部队了。我们觉得浑身是力量,即使横在我们面前的是美国鬼子的二十里宽的火墙,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一冲而过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后,朱德总司令读了这篇文章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毛主席读后,即指示“印发全军”!
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推动了后方人民的支前热情。从此,“最可爱的人”就成为志愿军的代名词。写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信从全国各地象雪片般地飞向朝鲜前线。
作者魏巍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到处请他作报告,讲演,中山公园还召开了上四五千人的群众大会,请他讲朝鲜战地见闻,讲最可爱的人的故事,要求签名,赠诗,赠送纪念品的人很多,每天一地,应接不暇。
这篇文章后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教材,至今已有五十余年。这篇文章文字优美,结构严谨,抒情般的语言贯穿全文。然而真正引起人们共鸣的,是饱含在文章中,浸含在文字里的作者对战士对祖国的浓烈感情,是时年三十一岁的魏巍对战士对祖国的激情迸发。
《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时,邓拓是人民日报社社长,他说,在朝鲜我们有那么多记者,却没有一个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文章。
作者饱含激情的诗一样的语句牵动人们的心绪,让作者思想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着的是战士,是他们蹲防空洞,趴冰卧雪,直至生命的付出,魏巍怀着深情在文章中记下了松骨峰战斗牺牲的十三个战士的每一个人的名字。这些工农子弟,这些原来活生生的战士,为了祖国牺牲了他们年轻的生命。这些工农子弟和他们无畏的精神,是魏巍心中最崇敬的东西。所以《谁是最可爱的人》来源于朝鲜战场,更来源于长期革命战争生活的感情积累,魏巍说:“最可爱的人这个词是从脑子里跳出来的。”
抗美援朝时期,魏巍三次赴朝。在志愿军撤离朝鲜的时候,他写了《依依惜别的深情》等文章。这些朝鲜通讯后来结集出版为《谁是最可爱的人》。
新中国建设时期
——《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
一九五三年,魏巍开始为长篇小说《东方》创作做准备。他认为要表现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只有通讯报道是不行的,要用长篇小说的体裁才能将这场伟大战争的历史纵深感和朝鲜战场、国内建设,工厂、农村的空间跨度充分反映出来。
从这一年起,魏巍开始专职创作,他到了北京长辛店二七机车车辆厂以党支部副书记的身份深入生活。
由于《谁是最可爱的人》在青年中影响巨大,魏巍从这个时期开始写了大量的青年思想通讯。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作者关于幸福观的论述有着朝鲜战场的背景,而和平时期呢?什么是幸福?个人和集体,生与死,劳动与享受,欢乐和悲愁,这些都是青年人热衷探索和争辩的问题。魏巍写了《幸福的花儿为勇士而开》、《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夏日三题》、《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以革命的人生观回答了这些问题,在那个时期的青年中引起极大反响和讨论,魏巍成为深受青年喜爱的作家。
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