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融合造型之欹侧与刚劲的笔力。正如孙过庭所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之说,既大气磅礴又灵动婉转,犹如长江的浪花涛影。
辛英俊先生的书法深得宋代大家米芾之真传,试看他书写的唐代王湾诗一首:“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初看结字左倾右倒,似无平衡安详的结构,但每个字又有稳定的重心,从不平衡到平衡,给人一种弩射千里的气势。
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一样,书画名家辛英俊对各种书体的驾驭能力,可说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但他也有苦心经营的时候。就一个“虎”字,先生练了近千次。他深谙书画同源的道理,在一幅“虎”字的立轴上题款为“虎啸融丹青,书画本同源”八个字。“虎”中有猛虎的形象,但又不失书法的传统规范。“虎”字的最后一竖,一般人会一竖到底,只在浓淡粗细上做文章,而辛英俊先生将这一竖写成向左弯曲的一撇,似虎尾又似虎攀爬的岩石。笔者见过无数文人墨客或疆场将帅所写的“虎”字,唯独这一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道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辛英俊先生虽久居关外,却对皖南的黄山壮丽的景色十分倾慕,他亲临黄山画了《黄山雾海图》、《黄山晨曦图》等图。在这些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清“黄山画派”石涛、梅清、弘仁等大师的优秀传统笔墨,但在技法上又有所创新。画中的近景是数株高大的松树,枝干虬劲挺拔,远景是莲花、天都诸峰,其峰雄伟秀丽,山岩峭壁,重峦叠嶂,山间飞瀑直下,云雾缭绕,意境悠远,似可听到轰鸣震耳的水声。画家以浓墨晕染山石轮廓,或用淡墨擦染,表现山石之质感。黄山的松树为自然界一大奇观,松树或立危岩,或挂峭壁,或临溪水,或俯视云谷。他画的松树沉郁,幽深,怡静,树冠高大矫健,表现画家的精神世界。他所画的松针既有出锋,又有藏锋,是一种宋人画松的风格,这些特点在画家的《黄山图》和《松泉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在辛英俊先生的画作中有一幅《月下白梅图》,其款为“师竹虚心有节,效梅铁骨生春”。画中云影,月影,竹影相映成趣。梅花画得冰姿绰约,润如玉骨,而梅树之干坚硬似铁,在墨色淋漓之中显出冷艳的风韵。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宋人画中那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但在色彩的运用和构图的角度上又有明显的西画的融汇。
同样的一管羊毫,一张宣纸和一砚墨香,为什么辛英俊先生的书画在纵笔泼墨之中与众不同,那是因为我们在他的书画里分明看到了优秀的笔墨传统,在他的书画中听到了远古的历史的涛声和艺术的绝响。
鉴于辛英俊先生在书画创作上有如此高的造诣,他所获得的奖项也就不胜枚举了,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在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美国商业协会中美文化艺术委员会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06年中美文化魅力人物盛典”上,他被大会组委会授予“2006年度中美文化魅力书画家”光荣称号。而今年5月,先生又在国家商务部《国际商报》等单位举办的“中国书画艺术品博览会”上,以绝对的实力荣膺“十大诚信艺术家”称号,且作品被大会永久收藏。
惟有值得可惜的是,笔者因出差在外而错过了与远到来京参会的辛英俊先生的第二次谋面。遗憾之余,特撰此文以表示自己对先生所取成就的祝贺,并希望先生与时俱进,在今后的专业创作中,取得更加骄人的业绩,为建设和谐富强的中国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来源: 世界文艺网 发表日期: 20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