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世界文艺网 作者: 可夫 发表日期: 2007-8-16 20:13:28
正文:年轻既做文学梦 一生无悔写真情
————记著名作家蒋昭德先生
作者:胡德培
蒋昭德
一
当时空定格在1936年11月8日夤夜那一刻,一个婴儿哇哇堕生在苏北滨江临海的古老小镇——兴仁镇的一座破陋的宅院里。宅傍运盐河,故孩子的第一次人初沐浴,便是晶滢碧透的运盐河水,摇摇欲塌的陋屋,致使孩子的第一声“苦哇”的啼哭竟无知而感应了困苦家庭的境遇。婴儿的父亲是位教师,虽是通州师范第一届优秀毕业生,也算博学广识,却落得“两袖清风,孓然一生”;母亲是位目不识丁而却娟秀端庄、勤劳俭朴的家庭主妇。新生儿已是序列第六了,虽是男孩,夫妻两的脸庞却满布着苦涩和无耐的笑颜,他和她心知肚明,意味着这新加入的苦仔队伍将随着父母在人生的旅途中负重远行……
父亲望着襁褓中的幼子,觉得倒也生得“天庭饱满,地角方园”,他抬起已近天命之年的多皱面庞,右手紧握常年不离手的毛笔,在红纸上写了三个字:蒋昭德。在他渐呈花白鬓发的大脑里,并未奢想未来孩子会成为“著书立说”的作家,而只是为孩子找到一个代号而已。作家,与教师一样,并不为他所钟情,他在毕业时的论文就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之于孩子的未来之路,他无能予测和安排;他最为忧心的是这孩子的名字能结伴随行多久和多远!因为家中太贫困了,两个领头的大女儿就在呀呀学语之时,因贫病交加而早早夭折。蒋昭德很不识时务,在苦难岁月投生于寒酸之家,这须使他既能承受饥寒交迫的生活,又能抗御病魔折腾,一切任其自然,孩子有个代码以便呼噜和在生活中定位,社会中交融。一个忠厚挚诚的“教书匠”为幼子的取名讲究人格、品德,他所定名为蒋昭德是源自古书“讲道德,说仁义”的谐音。就是这个“德”,已伴随了幼子七十个年头了,在任教、会计辅导员、房管所所长、开发公司经理、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等等工作期内,其德广为人们认同和传喻,尤其是任作协秘书长期内,知情和交往的文友们都交口赞誉其“文德人德”俱佳的作家,并获得“德艺双馨”的褒奖。
蒋昭德出世不久,还在颤颤学步、呀呀学语之际,就与江海滨人民一道经受了战火硝烟的历炼,也成了六口之家中唯一无知而莫明的“亡国奴”!那时,日寇的铁蹄也从坚铁炮舰上下来,踏进江海滨的穷壤僻野,也把古镇摧残得血流成河、废墟一片,拖入到水深火热的牢狱之中。学校被毁,他父亲没了执教的舞台。万般无奈,只得挽着幼子在乡间做“塾师”。他父亲已届花甲、昭德也已八岁了,那年因吃“共产党粮”被汉奸举报,在一次领了一车玉米籽和柴草入镇时,被鬼子关进“核心工事”。好在他父亲是个穷光蛋,镇上人缘好,还有师范校的同学担保,总算逃过了死亡的一劫!蒋昭德也捡回了一条年幼的生命!
当江海滨的人民经历数年“亡国奴”的苦难炼狱生活,熬到1945年的8月,盼来了解放。兴仁古镇飘扬起一首歌:布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