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与此同时,一款并不算新的“创作软件”,也开始再次走红网络。有三四年历史的“诗歌生成器”,因为 “口水诗”成了流行词,一个月内下载量大增。生成器的操作很简单,只要做两道选择题选择“风格”和“身份”,然后填上“作品”的关键词,就可以在几秒钟之内“生成”一首诗。生成器设计的30种风格包括花好月圆、生日快乐、原谅等,还有寂寞1、寂寞2,乡愁1、乡愁2,无题1、无题2。设计的36种身份则有朦胧诗人、纯情诗人、新鸳鸯蝴蝶派诗人、闷骚诗人等。此外还需要按照风格输入几种花名、几种颜色名、几个动词和几个形容词作为关键词。最终,敲一下确认键,不到一分钟“诗歌”就能智能生成。不过,就连软件发明者也说,这不过是个填字游戏,写诗不是一分钟内能搞定的事,因为文学创作需要灵魂。
网络对于传统文学而言,正在为无数潜藏的“写作者”提供机遇,也催生了传统文学传播方式无法产生的奇迹和“神作”。尽管“梨花体”、“羊羔体”遭遇网友的质疑和炮轰,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力挺网络诗歌,认为相比商业包装的“网络写手”、“小说大神”,几乎赚不到钱、纯属个性娱乐的网络诗歌,更接近文学的本质。
直觉坦白、表达简练、感染力强,是诗歌和网络的最大共同点。借用徐帆在《唐山大地震》中的对白“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来形容,诗歌在网络的流行或许是网民对“逝去的传统”的集体怀旧和挽救。无论是“梨花体”还是“羊羔体”,毕竟所有人对诗歌的渴望和虔诚,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博客平等地承载下来,而网络也见证了很多写手从起步到成熟的转变。一位“80后”的网络编辑几天前也学着“羊羔体”在他设计的网页开篇写下一段文字:“青春这玩意儿/就是你迎着朝阳走/在背后投下的长影/不回过头去/是无法看到。”从传统诗歌到网络诗歌的变化,大概也和“青春”同理,除了拥抱网络技术的朝阳,也需要时不时回望身后的长影。
毕竟,在“被网络量产”的时代,诗歌文学给人滋养的,依旧是心灵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