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商品巧妙的设计、独特的个性、精致的外观、华美的装潢及高品位的符号特点,都会给消费者带来感官的享受和心理的愉悦。市场经济的发达、物质的丰富、消费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从“物”的需求逐渐转向“精神”的需求、“意义”的需求和“感受”的需求。在商品的功能性因素相当的情况下,商品的个性、外观、款式等“感受性”内容在影响消费者购买心理时所起的作用则越来越大。因此,商品的生产不仅是物质的生产,更是“意义”的生产、“感受”的生产、文化符号的生产;商品的消费不仅是物质的消费,也是“意义”的消费、“感受”的消费、文化符号的消费。
文化的生产力属性,还体现在商品的广告、形象代言等商品流通诸环节。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在促进商品的销售方面会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今的广告已经不是强调商品的物质特性、功能属性,而更强调商品的精神特性,强调其与人的关系、商品的感受性和切身性。通过广告、形象代言等手段,把产品与消费者的个性满足、情感表达、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及符号化消费联系起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要使产品走得更远,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至关重要,而各种形式的广告和宣传必然内含某种文化符号。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文化也是生产力”
马克思考察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他认为“生产力也包括科学”,“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可见,马克思看到了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中,对社会生产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978年,邓小平同志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在开幕式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邓小平同志说:“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与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历史上的劳动力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劳动者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上述讲话,使人们正确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愈加明显。邓小平同志又适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88年,他在会见捷克总统时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由此,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地位被强调到了空前高度。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短短20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年均10%的经济增长率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整个国家形成了重视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承认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地位,强调科学技术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按照GDP总量计算,中国经济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