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的大发展相比,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道德滑坡和诚信缺失成为当今突出的社会问题。毫无疑问,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不仅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而且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有鉴于此,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使得当前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文化也是生产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本的跨国流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促使了消费时代的来临。同时,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极大提高,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不仅仅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文化已经成为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文化作为知识、情感、艺术、历史、思想、观念等属于“精神生产力”,文化产品的生产属于“精神生产”,非文化产品的生产属于“物质生产”。这种看法在早期商品生产的阶段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这种划分就很成问题。因为“物质生产”往往与“精神生产”结合在一起,非精神产品的物质生产往往渗透着文化的因素,而且非精神产品的流通和消费也越来越加入了文化的因素。另外,文化也不只是纯“精神产品”,也含有物质生产的因素,可以被大众所购买、消费。一句话,文化生产既是“精神生产”,也是“物质生产”。文化生产力既是直接的生产力,也是间接的生产力。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深远意义。
“文化产业”一词,源于上世纪初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他们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使用了“文化工业”一词,对越来越商业化、大众化、标准化的文化产品进行分析和批判。在他们看来,大众文化是一种隐秘的统治意识形态,其特点是程式化、商品化、无个性和丧失超越精神。不过,另一位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本雅明虽然认同艺术品的大量复制会导致“光晕”的消失,但对于文化工业却持相对肯定和乐观的态度。20世纪60年代,雷蒙德·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特里·伊格尔顿等人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精英主义立场进行再思考,肯定了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文化产业还未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进入90年代,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直接参与国民经济的运行,推动了经济发展,扩大了文化影响力。有数据显示,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军事工业,出口方面则超过航空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日本的文化娱乐产业早在1993年,也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韩国的影视、网游、卡通等产业的崛起,使得韩国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文化出口大国。
以世界传媒产业为例,著名的迪士尼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娱乐节目制作、主题公园、玩具、图书、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旗下拥有诸多著名的动画、漫画、广播、电影、电视公司,2010年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