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相当一部分人把追逐钱财当成第一目标,失去了劳动、创造的乐趣,生活的幸福感有所下降。如果长此以往,将背离以人为本的原则,偏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我们绝不能让“满了口袋子,空了脑袋子”的状况再延续。因此,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提出,要通过文化发展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伦理与行为规范,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引导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的社会风尚,尽快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文明素质。
第二,加快文化发展繁荣,必须推进文化创新,这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偏向于接受、传承和模仿,只侧重于把前人的成果和别国的东西简单地拿来,而缺乏自己的创新和创造。文化能否发展繁荣,取决于我们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不断创作生产出思想深刻、艺术精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文化的享有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此,在文化建设中,要特别强调和鼓励改革、创新,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形式、手段上,都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从而在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动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激情与创新能力。
第三,实现文化繁荣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是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把文化建设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既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成果,也是理论上的一大创新。只有分清了事业和产业,才能分清政府和企业的职能,才能从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误区中解脱出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文化建设。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文化产业主要依托市场来发展。但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涉及意识形态领域,因此两者在评判标准上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在文化事业方面,主要是加大财政投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明确,要实施一批惠民工程,把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作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城乡和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在文化产业方面,强调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领域,发展各种新型文化业态,丰富文化产品,增强多元化供给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二五”期间要把我国的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也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所以要加快文化建设步伐,必须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完成党中央既定的“十二五”文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应切实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守护好、建设好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加快培育和形成既能够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又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以增强全民族的认同感和向心力;逐步拓展我们的文化内涵,提升我们的文化品格,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光彩,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以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此,一要梳理和整合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二要以全球的眼光、广阔的胸怀,汲取世界一切对我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