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其实,“社稷”恰恰是国家、政府权力的补充,也就是社会。没有百姓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也就没有国家、政府和君主。这也是孟子政治思想的价值排序。所谓“社稷之忧”、“社稷之患”、“社稷之危”,大意指今天孙立平教授所说的“社会溃败”。
现代政治理念在政府与社会的两维中,加入了市场的维度。政府、市场和社会构成一个国家的三大支柱。以前,政治至上,窒息市场和社会的发育空间。过去30年,我们从重视政治建设、政治运动转向经济建设,市场得到了复苏,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一直忽视了社会建设,导致公权力以无所不能的姿态膨胀。
而社会的定义,至少需要有另一个术语即“组织”来加持,且这个“组织”还须具有“价值”、“权利”、“纪律”、“秩序”的意义。在德鲁克看来,“没有人会把船只失事时一群无组织、惊恐奔跑的人叫做一个‘社会’。那儿尽管有一群人,但并不存在社会。事实上,这种恐慌的直接原因便在于社会的崩溃;而克服这种恐慌的惟一途径,是用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纪律、社会权利和社会组织来重建一个社会。”
近来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在中国火热,支持改革与反对改革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理论依据”,但这本书在对社会的态度上,与作者的另一部名著《论美国的民主》血脉相联。作者分析了大革命前的法国社会如何全面溃败,当司法被破坏,当收税立法权从议会旁落到政府,当新闻媒体被官方掌控,当言论表达被钳制,当专制权力像毒药一样浸入社会的肌体,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伦理道德体系、教育体系必然会全面崩溃。
所以,放权社会,就必须放权给社会组织,而首先必须信任社会。此次放开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的登记,回应了中国改革的宏观需求,国家必须走出政府“包办一切”的治理模式,发展社会自治,同时,也传达出“信任社会”的强烈信号。
国家的强大取决于公民文化
《通往民主之路——民主转型的政治经济学》一书的两位主编在绪论中观察到,当今世界的民主改革出现了如下特征:1、重新强调个人权利,最基本的表现是自由和公平的选举;2、自由市场,需要引入竞争、法治和信息交换的自由;3、独立于政府的组织、团体构成公民文化的社会。
自由民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需求,民主的概念也随人类社会的性质变化而发生改变。希腊早期的思想家将民主定义为公民直接参与管理,后来出现了代议制,当代政治学家又开始对民主进行反思,丰富了民主理论。罗伯特·达尔是当代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出必须保障人们自由建立和参加不受官方控制的组织,寻求促进公共利益的组织机构必须完全自治,不受权力干涉;必须有言论自由,人们可以公开表达诉求;拥有不受恐吓威胁或打压的选举权等确定民主的八个基本保障。他之所以将社会组织置人于首位,是因为只有有组织的公民,或者说,只有社会的公民文化发育成熟,才能承接当今世界的民主价值观。
公民文化的核心要素包括民众掌握了有关政府及政治系统如何运作的相当的知识,他们对政府的积极态度并且具有公民自豪感。公民文化还体现出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