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水街主要体现古建筑文化、古桥文化、石雕文化、灵渠文化和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大部分。这里的古建筑、亭台、古桥、雕塑等载体鲜活地再现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灵渠曾经的沧桑和辉煌。这里触手可及的市井风情清晰地演绎着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因此漫步水街有如倘徉于一条历史文化长廊,这里彰显江南水乡民居的特点,又融入岭南百越民居吊脚楼的特色。接下来让我们一同领阅水街的独特景致。
⒈接龙桥
离开秦文流觞区,我们眼前这座精美的的桥梁叫接龙桥。接龙桥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现在所见的接龙桥是2003年在原址上重修。这里的“接龙”在当地有三种说法:一是龙驾,二是接龙脉,三是接接龙舟。事实上每年的农历五月端午节,兴安县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比赛之前必须一系列的祭龙仪式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这里就是老百姓迎接龙头的地方,历来就看得非常神圣。
⒉娘娘桥
又叫天后桥(天后也是沿海地区对妈祖的尊称)。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尊称。根据宋代的文献史料记载,妈祖是福建莆田大户林家的第六个女儿。因为自出生至满月,不哭不闹,因此她父亲给她取名林默。她十六岁受感化,二十八岁重阳节前得道成仙。此后,乡亲们时常能看到她盘坐于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于海上,为在海上航行迷失方向的渔民指引回家的路,经常显灵救人于急难之中。于是当地的乡亲就在莆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纷纷前来朝拜。中国许多有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特别是与海上交通贸易繁荣的沿海港口,更与妈祖信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今还流传着天津港口有“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样的谚语。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兴安既不是沿海地区,也不是港口城市。自秦始皇开通灵渠,有效地连接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从灵渠出发北上可以到达长江、出东海,南下可以通过珠江、出南海;同时,灵渠的更是连通南北贸易的重要水路交通要道,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娘娘桥也恰恰侧面反映南北文化的不断交融。
⒊望楼
大家请看前面这座以土木为主的各类楼阁式建筑楼,这就是2200多年前兴安秦城望楼的再现。它主要用于了望、报警等军事防御的目的。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50万大军发兵岭南,由于遭遇百越民族人民的坚强抵抗而“三年不解甲驰弩”。秦军边开凿灵渠,边在南边灵河与大溶江交汇处的三角洲上筑城屯兵,筑起了最早的秦城。此后,秦汉时期在兴安建造过若干大大小小的城,这些城一直到唐代都是屯兵的要地。至今还留下了五处大小不等的城址,习惯上称秦城遗址。1990年以来,通过对秦城遗址的发掘,发现秦城的四个角上都筑有这样的望楼,城内还发现有炼铁的痕迹呢。
望楼这种建筑风格到了汉代望楼应用比较推广与运用,初步形成建筑体系,是汉代建筑史上的最大成就,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东汉时期,望楼逐层施柱,逐层收缩减低,逐层或者隔层造出檐或装有平座。这些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楼阁建筑长期遵循的模式,后世的木楼、木塔及仿木楼的结构基本上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⒋状元门
这里有一个圆形的拱门,当地人叫它状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