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政府政令的传递可以畅流而行,南北两地的货物得以互通有无,中原与百越之地的文化、经济得以相互交融。更为重要的是灵渠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两地各族人民心理隔阂的消解,使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流淌得更加圆融舒畅,更加雄浑有力。
大坝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最古老最有科技含量的大型阻水溢洪滚水坝,关键在“水浸松木千年在”。秦人将松木纵横交错排叉式的夯实插放在坝底,其四围再铺以用铸铁件铆住的巨型条石,形成整体。2000多年来任凭洪水冲刷,大坝巍然屹立。内中奥秘,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维修大坝时才发现。灵渠一些地段滩陡、流急、水浅,航行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在水流较急或渠水较浅的地方,设立了陡门,把渠道划分成若干段,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两段的水位就能升、降到同一水平,便于船只航行。灵渠最多时有陡门36座,因此又有“陡河”之称。1986年11月,世界大坝委员会的专家到灵渠考察,称赞“灵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父。”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闽中郡,使秦朝郡级建置达到40个,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龄亭
1941年8月,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游览了灵渠,后国民党兴安政府在铧嘴之上建亭一座,命名美龄亭以示纪念,亭中有清朝的"湘漓分派"和明朝的"伏波遗迹"两块石碑,这里清山秀水,绿树成荫。
秦文化广场
宽阔的广场体现出浓郁的秦代文化,有高达3.9米的中国第一壶--龙耳方壶,壶身夔纹装饰,显得华贵庄重,具有皇家气势;有当时秦始皇号召天下归一的诏版,此诏版显示了灵渠的修建促进了中国南北的统一,有细说湘漓同源的石鼓文,有天下统一后的度、量、衡、文字、货币等,无不显示出秦代的风情气势。
四贤祠
四贤祠因奉祀对开凿和完善灵渠有功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防御使鱼孟威而得名,四贤祠元代以前就存在,叫灵济庙,清代太平军攻占兴安时,战火延至四贤祠,祠庙被火焚毁,现存四贤祠为1985年重建,祠内有四贤塑像及天下奇观--古树吞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