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laap.com 世界文艺
崔致远画像
作者:汪威廉(自由撰稿人)
二〇〇七年是中国与韩国建交十五周年,也被定为两国的「友好交流年」。十月十五日,五百余名中、韩人士聚集江苏省扬州市唐城旧址,参加友好交流先驱者崔致远的塑像及「扬州崔致远纪念馆」的揭幕仪式。
韩文《三国史记》卷四十六列传六开头就说:「崔致远(韩文音译Che Chwon)字孤云或云海云,王京(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沙梁部人也。史传泯灭,不知其世系。」根据各国学者的研究考证,推定他出生于新罗宪安王元年即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八五七或八五八年)。二〇〇八年十月中旬,韩国著名画家张荣一以「思乡」为主题在扬州纪念馆推出崔致远遗展时,有些庆州人士联袂前往,也算是他们庆祝这位地方先贤也是崔氏远祖的诞生一千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了。
有唐一代,长安城不但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跟西方的罗马城齐名的国际文化大都会。除了大批日本的「遣唐」生外,从朝鲜半岛前来留学的人也数以千计,只算唐文宗开成五年(八四〇年)那一次,归国的朝鲜学生就有一百零五人。新罗一国,来唐求学而科举及第者,前后计有五十八人,崔致远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新罗「小留学生」将勤补拙
在唐懿宗咸通年间,崔致远还是一个虚龄十二岁童子的时候,就离家西游,负笈长安。他在《桂苑笔耕集》自序回忆道:「自年十二离家西泛,当乘桴之际,亡父诫之曰:『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往矣勤哉,无隳乃力。』」严父的叮嘱,他无时或忘。于是,「悬刺无遑,冀谐养志。实得人百之,己千之。观光六年,金名榜尾。」他效法战国时苏秦「悬梁刺股」的精神,别人读一百遍,他读一千遍。从十二岁开始,经过六年的勤奋苦学,在咸通十五年(八七四年)即十八岁那年,终于没有辜负老父的期望,考中进士(亦称「宾贡进士」,是唐时特为新罗、渤海、大食等域外学子而设的进士类别)。用现代的眼光看来,崔致远确是值得骄傲的「小留学生」了。
崔致远学成之时,大唐「盛世」早已过去。一般文人并不像昔日那般前程似锦。这位成功的「小留学生」,并没有受到「高薪」礼聘的优遇。而且,遇到战乱,不得不避难洛阳,度过一段「浪东都,笔作饭囊」的日子。生活虽然清苦,但对他做学问与写作,倒是一个磨练的机会。
唐干符三年(八七六年),朝廷终于分配他到宣州溧水(今安徽宣城附近)担任一名小小的县尉。诗人做那种催租捕贼的差事,当然不是味道。根据韩文的资料,他在那时撰有《中山覆篑集》一书,但早已失传。现存《桂苑笔耕集》中有《与客将书》一信,云:「但以某无媒进取,有志退居。以诗篇为养性之资,以书卷为立身之本。」可见也早有研究学问、专事写作的想法。无奈「赵囊则到处长空,范甑则何时暂热……买笑金则易求,读书粮则难致」,只好迁就现实了。
两年之后,他鼓起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