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6日,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节日——春节,在中国本土举国欢庆的同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至少4000万同胞也将以不同方式欢度春节。尽管有金融危机、经济萧条的影响,华人的2009年春节,依然多彩纷呈。而在华人团聚、欢庆的同时,中国源远流长的春节文化,也悄悄地融入到西方社会中。
新华社北京专电(记者:陈施君、王艳、应坚、代巍 编辑:陈施君):
主持人:据北京市公安局统计,目前长期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有7万以上,其中80%在北京过春节。牛年春节马上就要到来,在中国的外国朋友将怎样度过新春佳节呢?今天我们就将带您走近几位外国朋友,听听他们的春节故事。
解说:在北京市鼓楼东大街的南锣鼓巷,有一个出了名的特色T恤店,叫创可贴8。创可贴8的出名,不仅因为店里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各式T恤,还因为它的店主,一个说着流利普通话的英国人--江森海。
同期声:英国人 江森海:其实从我来到北京,1993年到那天,北京的文化衫一直没怎么变,还是那种什么长城、什么京剧这些,我就觉得我应该利用我那么多年在北京,去找我爱的北京,我眼里的北京,然后印在T恤衫,是这么一个想法。
解说: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让江森海留在了北京。初来乍到,北京对于他还是一个陌生而新鲜的城市,回忆起第一次过春节的经历,他说虽然不能完全理解那些风俗习惯,但仍然过得非常开心。
同期:英国人 江森海:那年是1993年,还可以放炮,1994年就不可以放炮了。1993年我就记得全是人在放炮,然后那时候我住在大钟寺,好多人都请我去他们家吃饭,吃饺子,然后喝酒,挺热情的。 我也发现北京春节那时候路上也没什么人,1993年是我第一个春节,活得特别好。但是等了两年后我才学会春节大概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习惯。
解说:如今,江森海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他的三个女儿从小就生长在北京的胡同里,8岁的大女儿现在在一所法语学校读书,能说中、英、法三国语言,两个金发碧眼的小女儿一个4岁,一个2岁,都说着一口韵味十足的京片子。孩子们平时爱吃的也是中式的食物。
现场声:(小姑娘边吃面条,边说中文:)“跳芭蕾舞”、“我自己吃!我自己吃”、“他老吃我的”
解说:喂两个小女儿吃面的是她们的保姆阿姨,几年的朝夕相处让江森海一家和保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年春节保姆都会邀请江森海一起过年。
同期:英国人 江森海:我最喜欢去我阿姨家,她在CBD那儿家有一个四合院,然后每年去她那儿,男人是一个桌,女人是一个桌,然后我们男人玩麻将,不停地吃饭,然后我们当然也是做饭,女人也是在那聊别的事。我一般也喝不少酒。放炮,到晚上我们就开始放炮。我觉得春节对我来说,在北京是我最喜欢的时间。
解说:对于即将到来的农历牛年,江森海也早已有了自己的过节计划,从除夕到初五,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
同期:英国人 江森海:就是我们去我们阿姨家,孩子可能在那儿过两个晚上,挺好的,人特多,中间有一个院,放炮。然后孩子随便在不同的地方睡觉,乱七八糟,也睡得很晚,起得很晚,吃得很多。然后我初五在鼓楼那开一个PARTY,请很多人过来,我每年都做。然后每个人来参加PARTY可以捐钱,这个钱都给北京的小孩子,在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