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再度释放出尊重产业工人的重要信号”为标题写了篇文章,引起一片热议。
在那份人大代表名单中,一线产业工人确实不少,而且很多都是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其中一个代表人物是一汽大众的钣金整修工人王洪军。
在侯丽君下岗的前3年,王洪军从技校毕业进入一汽大众,当上了钣金整修工人。在此后不到10年的时间,王洪军通过反复实践和摸索,自创了一套修车绝技,成长为一名蓝领精英。
2007年年底,一汽大众进行工资体制改革,变按工龄发放工资为按照工种和劳动量进行工资分配。王洪军本人的月工资翻了一倍达到6000多元,1992年他刚入厂时,月薪只有230多元。2008年,王洪军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位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一线产业工人,而且吉林还推荐他担任“奥运火炬手”,表示要“用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双手”来传递奥运圣火。
沿着这个思路继续观察下去,会发现一些更能知微见著的细节已经出现在社会各个方面:
2006年,展现各行业工人风采的中央电视台节目《状元360》成为周播栏目,并被重点扶植;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寒暑假购买火车票与大学生享受同等优惠;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立;2009年,沈阳鼓风机集团工人杨建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技工进入国务院特殊津贴选拔范围成为制度。
中国正在进入到一个蓝领精英的时代。不过,与90年代以前相比,产业工人重获尊重,不是由于其身份而是源于其个人的技能与价值。
60年农民生存实录
文/徐浩程
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是20世纪下半叶的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1967年
1982年,陕西农民侯永禄应该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农民”的称谓会“岌岌可危”。
这一年7月19日,侯永禄刚通过几张纸阄拿到自家四亩七分二的责任田,决定立即带着儿子到地里去看看。这种场景容易让人想起1949年的土地改革。这两次变革都开启了农民的黄金时代,侯永禄沉浸其中,享受着好时光的快乐。
2008年岁末,正是在纪念这两次变革时,取消“农民”称谓的争论,开始从学术领域拓展到公共领域,赞成者、反对者各执一词。尽管双方均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但开启变革的群体,在变革的纪念中,被讨论是否应“被终结 ”,这无疑是中国农民史上颇具戏剧色彩的一页。
相较42年前法国学者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中的论述——农民将只能在中世纪的博物馆才能找到,这场讨论的广度、深度均无法小觑。不过,这也并非只是一场关乎称谓的讨论,用参与者的话说,“背后的利益关系纠结众多”,只能希望2020年能有初步进展。
惟有了解历史,才能理解现在,惟有了解“侯永禄们”60年身份、称谓的变迁,才能知道如何走到2020年。
侯永禄
1982年,侯永禄的运气不怎么样,抓阄只分到了一条口袋、一个六股叉、一个木锨和一个刮板,还有四亩七分二的责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