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吾民:60年阶层变迁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工人被称为工人老大哥,人们也因为能当一名工人而自豪。那时候,要出嫁的大姑娘,嫁人也要嫁工人老大哥。就是在这样的光环照耀下,工人们光荣过、自豪过。然而现如今,我们曾经的工人老大哥,俨然已经成为弱势群体,还有谁真正关心他们的现状?
当我们陶醉于共和国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的时候,当我们赞叹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时候,当我们在享受城市带给我们的舒适便利的时候,请不要忘了,是谁创造了今天的这一切?……
“时间开始了”
文/杨敏
60年。叙述这样一段尚带体温的历史,自觉力有不逮,只能勉力为之。
好在我们所选择的社会学视角,能够借助一个个“小我”的命运浮沉,从侧面记录60年的国是更张。于是,我们将阶层变迁,权作一个叙事的线索,通过对大人物、小人物人生际遇的勾勒,让60年的风云激荡变得可以感知、可以触摸。
1949年10月,敏于感受时代脉搏的诗人胡风,推出气势磅礴的4600行长诗《时间开始了》,彼时,新中国的阶层变迁也站到了一个历史性的端点。
煌煌60年,中国社会经历过5次大的阶层流变:1956年之前的阶级关系重塑,颠覆了原有的统治与被统治的位序结构;1957—1965年间,随着城乡二元体系的构建,开始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身份,从此,各色人等只有两种划分——城市职工抑或农村社员;经过毛泽东主席亲自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始,以市场化为“经”,现代化为“纬”,中国社会阶层坐标发生巨变,新的阶层开始出现;而在1992年前后,随着市场空间的开放,社会中间层获得前所未有的扩张动力,“忽然中产”成为中国人进入新千年后抹不去的时代胎记。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60年社会阶层变迁,从某种程度上说暗合了“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说法。农民、工人、地主、资本家、知识分子、国家干部,抑或企业家,其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
个体命运浮沉的背后,是不是群体命运的螺旋式上升?我们究竟应当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这种演变是历史的进步,而不仅仅是无奈的现实?如果放宽历史的视野,就会发现中国60年社会阶层的演变,其实有着规律和路径可循。
1978年前,个人身份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关系等“先赋性”基因,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农民的儿子是农民,工人的儿子是工人,一个农民想要成为城市职工,一个工人想要成为国家干部,都存在难以逾越的制度藩篱(很不正确,农民、工农积极分子完全可以成为国家干部或国家领导人,如陈永贵、吴桂贤、李瑞环等等便是农民和工人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明证,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所有制、单位制、行政制、户籍制,凡此种种堵塞了阶层之间的流动渠道。
改革开放后,连接代际之间的身份脐带被无情斩断。农民可以进城打工,可以考大学,可以留在城市工作,可以改变自己的地位和生存状况;工人也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