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底在纽约举行的春季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中国当代艺术品包揽了成交价格的前3名,独领风骚。四川画家张晓刚的《血缘系列:同志120号》,被新加坡买家以97.92万美元的高价拍走。这一价位被画家尚扬称作是“天价”。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程大利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国力大增,中国的艺术品必然被世界收藏界看好。这位刚刚在德国成功举办过2次国画展的画家深信,中国艺术品成为国际主流是迟早的事情。 “相比国内的井喷式发展,中国艺术品在国际上的发展还只是刚刚起步,远远没有到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艺术品的价值仍旧被国际社会低估,升值空间巨大,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乔东方说。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将中国优秀的艺术家推介到国外去,而油画家是他推介的重点。除了巴黎,嘉宝国际还计划组织去美国纽约和芝加哥的巡展。 财大气粗的中国买家 而乔东方的主要客户———私人收藏家们却是记者见过的最神秘的群体,他们不愿意透露身份、地位、财富。 刘玉党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流连于各大拍卖会和很多画家的画室,精于研究中国古典艺术和绘画,以“不买赝品、次品”而自豪。记者在他的公寓见到,墙壁上和地板上,摆满了他倾心的某些画家的画作,而每一句他说出来的话,都与这些画家和画作有关。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社会值得投资的领域没有几个,投资艺术品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还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像刘玉党这样的私人收藏家,在中国越来越多。 克里斯蒂和索思比两家号称世界拍卖界顶尖公司的拍卖行,在今年7月中旬轮番举办“中国拍卖专场”,引来了大部分中国买家。而在过去,这2家拍卖行亦吸引来众多来自中国的买家,仅在2005年上半年,克里斯蒂的英国拍卖场涉及中国买家的交易金额是破纪录的9.1亿英镑。 2006年3月底,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行在纽约举行的春季亚洲艺术品拍卖会期间,苏富比的首拍主要是拍卖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额达到1300万美元。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买家是西方人,但是也吸引了30多名中国人参加首拍。他们竞拍都在中上价位,外界评论认为,这说明中国买家才是真正的市场驱动者。 乔东方介绍,嘉宝国际近2年的各类拍卖会上,遇到的主要买家都是中国人,其中投资机构和民营企业家占到一半以上,而在过去,中国艺术品买家主要是私人收藏家和博物馆。 众多的企业家加入到私人收藏家的行列,尤其是江浙一带的私企老板。“他们不懂什么艺术,也没什么鉴赏力,很多人只是有钱。”某业内人士评价说。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众多民营企业家已经把收藏作为投资经营的一个方向和分散经营风险的一种手段。在宁波,投资艺术品金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家就有二三十名之多。在南京,仅房产领域的企业家就至少有二三百名在投资艺术品。 中国买家也经常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一掷千金。2006年6月,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举行英国已故公主玛格丽特私人首饰拍卖。在拍卖中最受瞩目的两款镶钻珠宝首饰“波尔蒂莫王冠”和“装饰艺术项链”被一个来自中国的女收藏者以高出估价近5倍的价格拍走。2006年4月,在香港索思比春季拍卖会上,来自中国的神秘人士以4600万港元竞得清朝乾隆时期的御制金桃皮鞘,同时,还耗资近1500万港元购得乾隆龙袍和打猎甲胄。 他们以投资房地产的热情投资到了中国艺术品领域,必然会改变世界艺术品市场的竞争格局。“10年前中国人还不懂什么叫拍卖,茶余饭后也不谈什么艺术品,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天天都在谈论如何投资艺术品。”乔东方说。(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