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与韩氏同时期的印人,如王镛、石开等,他们也以他们各自的审美标准和触角探索着篆刻的出新之路,从而逐步形成了眼下印章艺术的创作态势。
我之所以在这里说是“印章艺术的创作态势”,是因为当下的印章已经很难说是篆刻艺术了。
所谓“篆刻艺术”,不是简单地用“篆书”这一载体去刻印就是篆刻艺术。历数历史上有建树的篆刻家,他们首先是有风格、有个性的篆书家,亦即“以我书入我印”,如:邓石如、吴攘之、赵之谦、黄士凌、吴昌硕、齐白石。
以此来衡量当下的篆刻,除了韩天衡先生以外,几乎是没有一位刻印者能写出有个性、有风格的篆书作品。甚至,有很多作者不仅写不好篆书,就连给自己的印屏写“某某篆刻选”这几个行书款也写得非常糟糕。更为可怕的是,这样的“篆刻家”还为数不少。
我认识当下不少比我名气大得多的“篆刻家”,不过,据我对他们的观察,他们于刻印,案头除了历届篆刻展览的作品集外,就是《汉印文字徵》、《篆刻大字典》等一些工具书。刻印时就查将要刻的篆字,查好了以后就参考一些“走红”、“获奖”作者作品的风格进行糅合,如此,这就是“篆刻创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刻印者在刻印伊始就根本没有练过一天的篆书,更谈不上能写出一手可以看的篆书了。
说到《汉印文字徵》、《篆刻大字典》等工具书,在我看来,起先是为了方便刻字铺的学徒而汇集的,而非有个性篆刻家的案头物。
传统的篆刻艺术,它的标准是:只有在形成了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书艺术以后,才可以催生出有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作品。
我们知道,唐、宋、元,人们称之为篆刻艺术的式微期,究其原因,是因为那时篆书已不是通行书体,故而衍生了“九叠文”和“元押”。明清印章流派纷呈,其中尤以清季篆刻家风格、个性最为强烈,是因为碑学盛行和出土古器物的日益繁多。
凡此,无不给我们这样一个警示:当今的篆刻艺术创作已经再次步入了式微期,过度地脱离古文字学的研究、过度地削弱自我篆书的练习、过度地夸张、过度地变形、过度地依傍时下的“名流”,最终结果必将是无休止、无节制地糟蹋日益减少的印石资源。
此外,我们从1月13日至14日本次西泠秋拍首次推出的名家篆刻专场的情况来看,受到藏家追槌的还是那些名实相符的已故篆刻名家作品。800钮印章的成交率高达98.7%,拍卖总标的600多万元,成交金额超过了1335万元,高出1倍之多。一方由前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篆刻家方介堪专门为张大千所刻的“潇湘画楼”印章,从16万元起拍价开始,价格一路飙升,最后以90万元落槌。加上10%佣金,最终以99万元的价格,创下单方名家篆刻拍卖的最高纪录。另一钮由吴昌硕刻的象牙闲章,拍出了78.1万元;齐白石刻的青田石章以37.4万元成交。
西泠秋拍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经过历史筛选且名实相符的篆刻家作品才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