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上下功夫,挽回损失可能更为重要。
■戴岱:买家和卖家都要做强。
买家是市场重要的参与者,有些东西国内也能买到,但很多内地的收藏者好像更相信运气。实际上,国际瓷器市场上也有“中国瓷器”这个概念,很多外国古董商在囤积“中国瓷器”,中国人再用高价买回去。这些国内买家只是以拍卖价格作指导,而不是工艺价值,市场上什么东西热了就买什么,这就是买家不成熟的表现。如果不想花冤枉钱,国内的藏家还是要练好基本功,对陶瓷工艺史要了解,做长线投资,消费性投资,喜欢才去买。而买家越是成熟了,要求国内的拍卖公司就要更专业,买家和卖家不断地做强,瓷器市场才会走强。
■徐其明:大买家需要培养引导。
虽然嘴上不说,其实绝大多数收藏者头脑中仍然死守着“捡漏”讨便宜的思想,这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一方面用这种方法淘到珍品、精品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因为宝贝越来越少,赝品充斥市场;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对我们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也不适用,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经营企业。对于国内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家收藏者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收藏投资的方法和理念,很多人买回了一堆堆的瓷器,不是假货就是很一般的东西。他们在寻找内地瓷器市场的资金出口。
实际上,国内的一些藏家在海外市场上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同国际上的收藏水准还是有一定差距。有的国内藏家钱花得不少,但是收藏品级不高。同样情况下,国外藏家花同样的钱买来的东西要比国内藏家的好。而且内地的一些收藏者在投资理念上也存在一定问题,急于今天买、明天卖,而国际上大收藏家往往都是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藏住某些精品。
另外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在海外的拍卖会上,美国、欧洲基金会的大投入,他们大量地收购中国艺术品。而国内的藏家是单打独斗,在重要拍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也有人在大规模地买,但不是连贯性的,买一批就不买了,不像国外的基金会几十年一直买下去。内地的一些企业家也想把资金交给专业的基金去运作,但是目前在中国内地,基金会制度只是初露端倪,企业制度也不甚完善,因此大企业参与瓷器市场仍需一段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