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蔓延。为了趋利避险,私募、散户纷纷抽身离场,又有一部分资金转投到艺术品市场。不过这时候再投入到艺术品市场的资金已经放大了,假如当初从股市撤走的资金是10万元,但是半年后已经增值到20万元。
股市对艺术品市场的冲击是有利也有弊,能给这个稍显沉闷的市场带来一些波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徐其明: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
交通、住宿等费用都不算什么,不过参加海外拍卖会要支付不菲的中介费用,甚至达到了成交价格的20%,而国内拍卖公司最多为12%。即使成本高昂,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以前内地藏家去国外拍卖会上的很少,而现在佳士得、苏富比的一场拍卖会下来,光是浙江的企业家我就能碰到好几个,这应该是一件好事情。参加海外大拍的确是非常开拓眼界,对收藏者自身的进步有很大帮助。
比如说我从1994年开始收藏古陶瓷,不久就积攒了数千件瓷器,觉得看起来古气十足的挺满意的。然而我后来在国外陆续参加了几次拍卖会后,发现之前收集的一箩筐一箩筐的古陶瓷在这些国际拍卖会上只能以两三百美元的低价成交。我如果不到国外的博物馆、拍卖会上去看,可能至今我也在重复大量地收藏一些自以为很不错的东西,而不是现在我的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的宫廷御制珍玩上,按照这个方向,可能我这一生也就能收藏到百件左右,而不是上千上万件。
这种国内收藏家“出走”海外的现象也告诉内地的拍卖公司,中国本土艺术品投资的巨大购买力还没有完全被你们调动起来,现在这些在海外拍卖市场上大把大把地投钱的人,将来就可能是国内瓷器市场最有潜力的买家和卖家。
谁来给瓷器市场买单
■耿志潮: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内地的瓷器市场好东西太少了,这似乎也成了一种借口。难道海外市场的精品就是无限量的吗?当然不是了。我们为什么可以经常看到海外回流的书画精品,而瓷器却很少看到呢?假如内地市场上有了一批高精尖的瓷器,我们的拍卖公司就能拍好吗?
在收藏传统中,中国书画被认为是高层次的文化品位,而瓷器虽然很精美但毕竟是出自匠人之手。
受此影响,在内地的艺术品市场上,每逢春秋大拍,内地市场上铺天盖地的都是书画拍卖,而瓷器专场拍卖却是寥寥可数,在数量和质量上值得一提的又仅集中在几家拍卖公司身上,其他不过是充充门面或者混水摸鱼而已,这样的市场格局显然是同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相匹配的,与海外市场形成了反差。另外,一些拍卖公司的不规范运作、暗箱操作,也为收藏者所深恶痛绝,影响了内地瓷器拍卖的整体信誉度。对内地市场而言,在高端藏品上是无法同海外市场抗衡的。就目前看,我们的拍卖行多在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