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高。如山西平遥古城每年的旅游收入已从20万元涨至500万元;江苏周庄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发展到每年接待游客150万,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达4.2亿元。
经济能够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但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远不止于经济。在一次中国古民居保护座谈会上,中国历史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谢辰生感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太快了,已经出现了诸多破坏历史文化遗迹的现象,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已名存实亡。
如何避免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冲突?对此,金华思考了12年。从一切为经济让路到尊重历史文化遗脉,从追逐城市名气到尊重城市自我品格,作为身处发达地区的金华,其选择令人倍感意味深长。12年来,金华共投入1.3亿元用于名城保护和创建,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对历史文化保护给予无偿援助,其中,太平天国壁画保护被称为中国文物保护奇迹。
为保证金华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有机融合,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金华对历史文化遗存实行“紫色管理”——用法律进行保护。名人故居如黄宾虹故居、邵飘萍故居得以修复;新建“何氏三杰”陈列馆等充实了古子城历史街区的内容。一些原地难以保护的传统民居,如浙派、婺派代表性古建筑,通过异地搬迁至古子城集中保护。
就这样,一片砖一片瓦地搜寻,一根梁一根柱地对接,一个亭台一个院落地修复,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即将被湮没的文明的拯救。从保护古城风貌、历史街区等各个层面,金华破解城市建设与文脉传承之间的难题。谈到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金华市市委书记徐止平说,这不仅是荣誉,也意味着承担起保护文化遗产和城市文脉的重任。“一个城市片面追求GDP,可能一时会轰轰烈烈,但不可能持续发展,不可能造就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只有抓住了一个城市符合人性本质的优势特色加以培育发展,才会给这个城市的居民带来持续的、根本的利益。”接下来,金华将根据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展开重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