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个多月的“青春奥运奉献——2006全国大学生奥运知识、文明礼仪大赛”已于9月29号06-11-09-006.在钓鱼台圆满落幕。9月26日—9月29日,包括香港大学、澳门理工大学在内的,代表不同省市地区的20支名校代表队汇聚北京进行了比赛。
“2006全国大学生奥运知识、文明礼仪大赛”起源于由中国外交学院发起和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在北京奥组委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大赛从2002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不仅对众多大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随着港澳地区代表队的参加,其影响已扩展至整个大中华地区,并已成为外交外事礼仪领域的年度盛会。
今年,在中国外交学院吴建民院长的倡导和要求下,大赛活动设计以突出宣传奥运精神为主要内容,并在比赛环节中新增“社会实践题”,以有意识地引导各地各高校大学生参与“奥运知识、文明礼仪”的社会普及和宣传工作,以竞赛的方式推动大学生担当宣传火种,协助和促进全民奥运精神和文明礼仪教育。
本次大赛的主题口号是:“为祖国争光,为奥运添彩”。
2006年5月31日,大赛正式启动。随后4个多月的时间内,《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通向2008》栏目、搜狐网等主要媒体通过专栏、文明礼仪有奖问答、大赛专网等多种形式配合大赛向全社会宣传奥运知识、文明礼仪。
2006年7月13日,以“青春奥运在行动”为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始启动。各参赛代表队的青年学子陆续在高校所在城市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宣传活动,向当地人民宣传奥运、宣传文明礼仪。社会宣传活动涉及京、津、沪、吉、辽、川、鄂、粤、闽、港、澳等十一个省市地区。
“社会实践题”给大赛赋予更多的社会意义,不仅受到了各高校师生的积极响应,也带动和引起了各地群众和媒体及相关单位的重视与欢迎。在国际交流中心举行了DV评审大赛,27日下午,大赛在钓鱼台大酒店拉开序幕。比赛分为预赛,复活赛,决赛三个部分。预赛分必答题、抢答题和非常时刻三个环节,来自各个高校的参赛队伍进行了激烈角逐。试题涉及奥运知识、礼仪原则、礼仪规范、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传统服饰、餐饮等各方各面,难度适当,层层加深,参赛选手扎实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在非常时刻的环节,选手们沉着冷静思考,其敏捷的思维,精彩的发挥引得台下阵阵鼓掌与喝彩。
在预赛阶段,总分位于前8名的高校直接进入了决赛。它们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南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而更加激烈的12进2的复活赛就在一小时后开始进行。在复活阶段的风采展示环节中,各个未直接进入决赛的代表队出色地展示了各自的特色与精神风貌,让人耳目一新。歌唱,小品,辩论,情景剧等表演展现了选手们所投入的热情与中国礼仪之光,更弘扬了奥运拼搏精神。最终厦门大学的4位女生用感恩的心,真诚的手语感动了评委。香港大学用他(她)们神圣的绿袍与对校训“HONGKONGU CHEERS”的激情表演赢得了评委的肯定。这两所大学最终得以“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