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修水利
”的盛况一去不返。大量小型水库、中小河流、当家塘淤塞严重,蓄水量下降,原有的沟渠也基本被雨水冲刷而填埋堵塞,无法发挥正常的排涝与灌溉功能。
2010年西南地区遭遇大旱,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无收,原因就是水利设施严重损毁。水利设施损毁严重,不但使干旱、水涝时期的农业生产能力大大降低,而且正常年份的生产能力也要受到明显影响。
2、土地肥力不断下降
土地同样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劳动资料。在集体化时期特别是学大寨时期,很多贫瘠地、坡耕地、盐碱地得到了改造,形成了一大批稳产、高产田。包产到户后,农田基本建设完全停滞,“用的还是大跃进的水,种的还是学大寨的田。”就全国范围而言,在18.26亿亩耕地中,坡耕地仍有3.6亿亩。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57.7%,怒江流域占到68.4%。[1]农田基本建设完全停滞,明显阻止了农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但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包产到户后,耕地重用轻养情况比较普遍,有机肥施用少,绿肥作物“下岗”,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化肥和农药来维持,致使耕地板结、土质变差、肥力下降,农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耕地越种越瘦,污染加剧,土地肥力下降,就意味著农业整体生产能力的下降。
3、农业生产完全丧失管理协调
现代政治经济学已将管理归结为生产力要素。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在集体化时期,即使管理水平不高的生产队,至少也能做到两点。一是合理搭配劳动力,使不同生产能力的人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上能够有效发挥,形成整体合力,总体生产效率相对较高。二是能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今年种小麦的地,明年一般要改种蚕豆。因为蚕豆的根瘤菌能改善土壤,肥沃土地,使土地得以休息养生。包产到户后,农业生产的管理协调完全丧失,处于自由放任状态。在劳动力搭配上,由于一般家庭无法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