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霸气的表现。所谓霸蛮,并非霸道,亦非蛮横,它更多地是一股湖南人的韧劲,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湖南人个性特征里的倔强、刚直、任勇、坚毅、强悍等都可称为霸蛮的近亲,或者说是霸蛮精神的显性化。
历史上,左宗棠抬着棺材进新疆,蔡松坡以三千子弟死战十万袁军,陈天华东京蹈海给国人敲响《警世钟》……湖南人的霸蛮特性在他们身上得以集中体现。
通过霸蛮,湖南人总是在近现代中国的关键时期力推时代前进。霸蛮是一种不服输的气概,但是缺少灵活性,容易陷入顽固不化的困境。为了避免走入死胡同,湖南人总是在互相劝告:“莫太霸蛮哩咯!”,这就是湖南人的聪明之处:在霸蛮中寻求灵活。
三、湖南人讲哥们义气
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独步华人世界,如果对中国各省加以比较,也许他会发现湖南人最能表现自己小说中主角的侠义精神。当然,现实生活中的侠义精神没有小说中那种清心寡欲,而是一种世俗化的哥们义气。
湖南人讲哥们义气,这一点我想大部分人是认可的,因为很少有一个省份的人在外乡能那么团结。在异省他乡,很多湖南人能够毫无保留地支援老乡,不知情的甚至会误认为是亲兄弟。
四、湖南人重教爱才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门楹上至今还贴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八个大字,还有“实事求是”指导湖南人的求学之道,而近现代以来的湖南人也用实际行动丰富其中的内涵。
曾文正本一介书生,在功成名就后积极捐资办学,在湖南掀起了一股崇文重教的旋风,并延续至今。此后,谭嗣同、蔡锷、丁玲、贺绿汀、周光召、黄永玉、龙永图等秉承“实事求是”之学风,成长为湖南人才的杰出代表。
整体来看,湖南人怀有对学问的尊崇之心,心已向之而行亦至。教育在湖南的家庭里始终仅次于吃饭和医疗,父母为了孩子求学上进无怨无悔,他们可以隐忍夫妻的不和而坚持到孩子考上大学,他们可以一天工作12小时来勉力承受沉重的学费负担……在湖南,考上大学是一件相当喜庆的事,家里往往广宴宾朋,敬谢师恩。不仅亲朋好友的恭贺不断,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也会表达一下祝贺。
子女尚在读中小学,湖南父母碰面时的必聊话题是孩子的成绩,升入大学后,谈资转移到奖学金、考研、留学等方面。从而,湖南家长给人一种一辈子都在关注后辈学习的感觉。教育是他们一生的牵挂。
五、湖南人的浪漫情怀
古代的湖南民智未开,号称南蛮之地,远离权利核心,因此成了犯人的流放地和官员的贬谪地。也因此,屈原、贾谊、杜甫、柳宗元等相继来到湖南,播下了湖南人浪漫的种子。
湖南人的浪漫,除了文学浪漫之外,更多地体现为快乐生活、享受人生的志趣。也许在现代商业社会,湖南人给人的印象是不会赚钱,其实这缘于湖南人的金钱欲望并不强烈。在他们看来,钱够用就行,要那么多干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是湖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