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讲情义;对父母,知孝敬;对儿孙,负责任;对事业,很努力;对吃穿,不讲究。平凡而又平凡,普通而又普通;看到和听到别人对我的赞美,她比我还脸红。” 你是怎么想的?
曾彩美:确实,我一直不赞成人家给绍棠戴高帽,诸如‘旗手’、‘领军者’、‘大师’之类的称谓。连‘著名’这样廉价的形容词,免了更好。也许人家是好意,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把绍棠架高了,或使人敬而远之,或遭人鄙视唾骂。这是我所不愿见到的。
我和绍棠心有灵犀。我赞赏他对自己恰如其分的评价:
“我在中国文坛坎坷辛劳一生,挣到了乡土文学作家这个‘功名’——文化人中的‘田夫野老’。”
“一个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农家子弟和文坛老农。”
“陈毅同志说他是‘革命跟队人’。如果我被称为‘文学跟队人’,此生就没白活。”
陈 援:这是他掏心窝子的话,表现了他的思想境界。您说过他是“一张脸”,指的就是他表里如一。
曾彩美:是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不是绍棠一个人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的产物。绍棠走了,乡土文学还要有人做,京东大运河还要有人讴歌。这才是绍棠愿意看到的。最近刘绍棠乡土文学会要开会,我希望这个问题得到大家重视。
请通过北京日报向关心绍棠和我的人们致谢!向关注乡土文学体系的人们致敬!
陈援 2007年5月10日北京日报人物版
作家刘绍棠的悲喜人生
刘绍棠是我国当代乡土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被誉为“大运河之子”。他1936年2月29日出生在通州,13岁就以“神童作家”的美名登上文坛。
大运河畔的童年诗画生活
刘绍棠出生在大运河畔儒林村一户普通的农家。10岁时刘绍棠离开了儒林村,到通州城内县立模范小学读高小。1948年的夏天,他参加了北平市立第二中学在解放前的最后一次招生考试。第二中学是历史悠久的名校,刘绍棠以国语、算术、常识三门全满分,总分300分的成绩名列榜首。
1949年10月的一份《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刘绍棠反映本校学生生活的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接着他一发而不可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发表了二十几篇短篇小说。
1951年春,小有名气的刘绍棠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被借调到河北省文联,在《河北文艺》编辑部做编辑。
河北作协在半年后又将他送到通州潞河中学读高中,他高一发表的小说《青枝绿叶》被叶圣陶先生编入了高二的语文课本。
考入北大一年后退学
1954年9月,18岁的刘绍棠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是儒林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全村的父老乡亲为他骄傲。入学后不久,刘绍棠发现中文系的许多课程设置对他的小说写作帮助不大,大学的系统学习与他的文学创作不是一个路子。他更渴望投入火热的生活,去写他熟悉的乡亲们。经过冷静思考,他写了退学申请。于是在北大学习了一年后,他正式从北大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