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术,批量生产目前看来很不现实。
如今,不时有人找徐艳丰定制作品。这是他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小型古建筑模型需要提前三四个月定制,而大型作品需要提前一年定制,价格也相对较高,部分作品可卖到几十万元。作为永清县的特色文化产品,当地政府也将秸秆扎刻列入地方特色文化礼品,并鼓励和支持徐艳丰参加各类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以提升秸秆扎刻的知名度。
文化部原副部长高占祥对徐艳丰的秸秆扎刻艺术关爱有加。2003年,徐艳丰重病入院,高占祥前往医院看望徐艳丰,并鼓励道:“秸秆扎刻艺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你在秸秆扎刻艺术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你的作品就是宝贵的财富。”事后高占祥向前来采访的记者表示,他很赞赏徐艳丰坚持不懈的创作精神。
因身体缘故,徐艳丰已不再扎刻作品,他的儿女继承了他的手艺,成为秸秆扎刻艺术的后继者。“秸秆扎刻技艺难度大,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也赚不了什么钱,因此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习。”徐艳丰说。
徐艳丰的儿子徐健放弃了医学院的学习机会,从19岁开始便跟随父亲学习技艺,目前他和姐姐徐晶晶已被评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秸秆扎刻技艺的未来发展,他表示努力传承父亲的手艺。从去年5月至今,他完成了一件大型古建筑模型的创作,看得出他的用心与坚守。
目前,徐艳丰的愿望是建立一座秸秆扎刻艺术馆,将存放在家里的作品向公众展示。而技艺的可持续发展仍是需要面对的现实。河北省民间美术研究专家王宇文建议,相关机构应对秸秆扎刻艺术进行投资,吸引更多力量发展这一民间文化品牌,并将产品输送到国外市场。徐健认为,秸秆扎刻的创意开发面临很多困难。“秸秆扎刻的发展历史较短,人们的认知度不高。未来希望加大宣传,吸引年轻人的加入,培养有志于这门技艺的新生力量,拓宽市场。”
“秸秆大师”徐艳丰玩出来的“中国一绝”
2014年02月06日 13: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廊坊2月6日电 题:“秸秆大师”徐艳丰玩出来的“中国一绝”
作者 申玲敏
“过年这几天,我和儿女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轻松地过了个年。”在“秸秆大师”徐艳丰手里,被农民视作烧柴的引火之物变成了惟妙惟肖的古建筑模型。
62岁的徐艳丰是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人,自孩童时代开始就对秸秆扎刻产生浓厚兴趣。1966年,他看到了一张天安门的照片,便有了制作天安门高粱秸秆模型的念头。经过三年零七个月,70余万节长短粗细不同的高粱秸秆扎成的作品《天安门》终于完工,城墙、城楼、配楼、金水桥、华表样样俱全,并且每个门窗都能开合自如。该作品于1982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长野县。
从此,高粱秸秆扎刻走出国门,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堪称“中国一绝,世界无二”。
徐艳丰是高粱秸秆扎刻的开创者,从事该行业至今已有50年,创作了大小近80余件作品。他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家”的称号,并多次携作品赴国外展出并获奖,“永清扎刻”也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