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岁月里纯真生活的写照,是他青春岁月中成长足迹的缩影,与荷的默契,与荷的对话,成为顾正主排解乡愁的唯一精神支柱,这对他后来走上专业艺术创作之路,从画人物、再以荷加以点缀,到独树一帜、以画荷为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顾正主以荷言志、寄情于荷,折射出他崇高的人生信仰和精神追求。
顾正主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亲人,身在部队,军务繁忙,回家探亲屈指可数、难得一次。“家书一封抵万金”,顾正主每年给家里寄一封信,便足以让父母兄妹见字如面、喜出望外、乐闻其详了。在顾正主的记忆中,“少小离家老大回”时,临近村口,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每次回家,都是高兴而来,挥泪而去。父母是理解他的,怕他分心、担心,家里有天大的事都不让兄长告诉他。父亲手指被夹掉三根,母亲患脑血栓,都对他守口如瓶。父母病危,顾正主来去匆匆,假满即归,不忍回头,泪如雨下;父母离世,他都没能膝前送终,陪伴老人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瞬,痛定思痛,每每说到此,他都会象当年当兵离家时再一次失声痛哭。所不同的是:当年的英俊少年已变成年过半百、大校军衔的解放军总政治部黄寺干管局副局长了,父母双亲再也不会在村口翘首以待、盼儿归来了;所相同的是:顾正主依然吐露孩子般纯真的心声和泪滴,情真意切,如荷花般纤尘不染。近四十年的军旅生涯,顾正主可谓功成名就,他得到的实在是太多了,而他失去的也实在是太多了,他荣获的一次二等功和八次三等功是以父母一生的孤独和苦盼为代价的,军功章上应当有父母的一大半啊!尽管他每次探家从来不住宾馆,总是幸福地依偎在父母的身边枕畔,尽管他深感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每伫立父母坟前,深深的自责和负疚便涌上心头、不能自拔。如果时光倒流,重返童年,顾正主真希望永远陪伴父母身边、再挨父亲两巴掌。顾正主眼里的孝道是: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为此,他常说:再忙再累,千万别冷落了老人,一定要多陪伴老人,否则,老人不在的那一天,会悔之不及。然而,军人的天职让他忠孝不能两全,未能成此宿愿,以致留下终生的遗憾。为了弥补这一缺憾,顾正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村里健在的老人们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孝敬,亲切地和老人们手拉手、唠家常,临别时往老人兜里塞一千元钱。“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感人的歌声总能唤起顾正主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当年他生活过的老屋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他拾起一截枯木,凝视良久,仿佛在寻找童年的美好记忆,情不自禁地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故乡同样没有忘记这位远方的游子,召唤他归来讲学、办画展、听淮剧,还将为他建一座顾正主艺术展览馆。顾正主,这位从贫困农村走出来的军旅画家,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心反哺家乡,只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家乡的知育(删除)知遇之情。
荷韵 最纯美的画卷
1990年,顾正主迎来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二次机遇:以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师承现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先生,专攻工笔人物和花鸟鱼虫。人生之路曲折而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顾正主从苏北秀水的穷苦孩子,成为齐鲁大地的普通一兵,到跻身首都北京的莘莘学子,就这样一路走来,一路高歌,划出了一道最美的生命轨迹。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顾正主堪称文武双全。在部队,他昼练兵,立军功;夜练笔,泼水墨,凭此文武之道步入千里挑一的解放军艺术殿堂,真正地完成了一次生命中无比自豪、引以为荣的跨越。村里的磨砺和军中的历练造就了顾正主天生的勤奋,表现在腿勤、手勤、眼勤、脑勤上面。他的生活字典里就没有休闲、娱乐的字眼,画通宵更是家常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