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略》等书记载,公元前552年,晋六卿之乱发生后,杨侯受韩、赵、魏的逼迫,其子孙溃散,四处奔逃,其中一支南迁楚国境内的巫山地区繁衍生息。为了掩人耳目,故将杨姓改为扬姓。
楚汉相争,扬雄的先人们为避战乱,又溯江而上,最后在巴郡江州(今重庆)栖身。避乱时期扬雄祖先们默默无闻地生息,均无事迹可述。直至其五世祖扬季较有起色,官至庐江郡(包括今安徽庐江县、安庆市、六安市,江西九江市等地)太守。后遭奸人所算,被迫弃官经宜都(今湖北宜昌)、古长江三峡(今湖北三门峡)前往荆地巫山、忠州(今重庆市巫山县、忠县)祭祖,然后翻华蓥山经邻州(今四川邻水县)、大英县进入蜀郡成都,在郫邑(今四川郫县)隐居,成为自耕农的普通平民。扬雄父亲扬柳早故,幼年之时家道更加穷困潦倒,到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地步,四岁多便沦为乞丐,靠乞讨养活双目失明的母亲。为了生计,七八岁便参加生产劳动。家境虽极为贫寒,但他却胸有大志,一心研读圣人之书,五岁时便能背诵司马相如的代表著《子虚赋》,十五岁时便做出了千古绝唱、脍炙人口的《蜀都赋》。为了伺候瞎眼老母,扬雄也在十五岁那年娶了一个比他大了许多的小寡妇李桂花。扬雄对李寡妇十分喜爱,直到她人老姝黄他飞横腾达之时也不离不弃。
有了李桂花这位贤惠的妻子,扬雄的足迹便遍布川西大地。沿岷江一带长途跋涉到犍为郡(今四川犍为县)读书考察历时三年之久,创作出千古绝唱的《蜀王本记》。扬雄一生除了崇拜司马相如,第二人便是屈原了。他对屈原不遇明君,自沉于江的遭遇深表同情,惺惺惜惺惺,悯其人,“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不过扬雄并不以屈原采取自戕的形式为然,“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将爱国情怀与老庄放达结合起来,这是扬雄的进步之处。于是几年后再次来到犍为作《反离骚》,自岷山投于江中,以祭屈原。
这期间扬雄还完成了《县邸铭》、《王佴颂》、《阶闼铭》、《成都城四隅铭》等辞赋,这些赋大都是对家乡山水景物的歌颂,充分显示了他的高情与逸才。
扬雄三十五岁这年,母亲刘淑贞去世。三年守孝期满,也就是扬雄三十八岁这一年,他再次告别妻儿前往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西山,在那里写下了名传千古的《绵竹颂》,也正是这篇《绵竹颂》给扬雄带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饥寒交迫的扬雄直到三十八岁这年才交了好运,宿郎蜀人杨庄将扬雄所做新赋《绵竹颂》诵之于汉成帝,汉成帝大为震惊,立即下令召见,拜为黄门侍郎。之后长期与杨庄、王莽为同僚。
杨庄看到扬雄交了好运,且还有上升之势时,便千方百计地阻挠扬雄继续得势,并不断地在汉成帝面前说扬雄的坏话,当汉成帝好几次差点要杀扬雄头的时候,杨庄又想方设法地保护扬雄大难不死。二人既是朋友又是仇敌,30余年间的恩恩怨怨从未了断。
王莽篡权后,扬雄为中散大夫。但他不愿趋炎附势,同流合污。所以甘愿寂寞,不参与朝政,在天禄阁校书,同时自己埋头著书。尽管如此,扬雄还是没有逃脱厄运。由于国师杨庄之子杨固为了讨好王莽,伪造了一道“符命”(即谶纬)进献给王莽,不料却坏了王莽的计划父子双双遇害,同时牵连到扬雄,跳楼自杀未遂。后得免,复召为大夫。晚年失意的扬雄专著《太玄》,著成无疾而终,享年71岁。
扬雄死后葬于长安附近,名“玄冢”,由他的弟子侯芭守墓三年。扬雄的两个儿子均先他而逝,老妻李桂花把他的骨殖带回了老家郫邑安葬。尽管扬雄没有后人,但是两千来,扬雄的乡亲一直守护着“子云坟”和纪念他的祠堂“子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