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进行的。莫言不断用手比划着说,故乡是他创作的源头活水,“我的手伸进故乡,抓出来的是一条小鱼,那就是一篇短篇小说;如果抓出一条不大不小的鱼,就是中篇小说;如果运气好,抓出的是一条大鱼,那就是一个长篇了。”莫言最终顺利通过答辩,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童庆炳一直将莫言等人的论文收藏了很多年。
人物简介
童庆炳,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在四十余年的教学和研究中,他撰写发表了论文200多篇,独立著书十余部,由他出任主编的文学理论教材使用范围广,使用时间长。在上述著作中他随着时代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不断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引起学术界的瞩目和好评,其中主要的有:
1、文学审美特征论。20世纪80年代初他对“形象特征”说提出怀疑。童庆炳的研究结果是以文学“审美特征”说取代文学“形象特征”说。“审美特征”说强调文学必须有诗意情感的灌注,文学与非文学区别不完全在有没有形象,而在文学是否有对生活的情感评价,即有没有审美的品格。这是“新时期”开始之际公认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收获。
2、文艺心理学研究的重大推进。他主持的研究团队,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出版了最终研究成果60万字的《现代心理美学》和“心理美学丛书”(14种),总共15部著作。在广泛吸收中国古代和西方资料的基础上,以“体验”为关键词,建立起了中国文艺心理学新体系。许多学者认为,童庆炳领导的团队的研究把朱光潜教授30年代的文艺心理学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3、“创作美学”新鲜观点及其巨大影响。1987-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合作开班作家硕士研究生班。这些授课内容后来经过整理成为专著《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全书共16章,提出并解决了文学创作中一系列问题。
4、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文体学。上个世纪90年开始,童庆炳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学术界的“语言论转向”的思潮,他把文学语言的研究转为文学文体的研究,经过数年研究完成了《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一书,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理论界从完整的意义来探讨文学文体的第一部专著。更重要的是,他把文体看成一个系统,并认为文体可以区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体裁——语体——风格。他不是把文体封闭在文本语言的结构中,而揭示出文体与作家个性、时代精神、历史文化的联系。这一学说被认为是目前文学文体学最为完善的理论。
5、面对现实,提出文学的“人文—张力”说。近年来,出于社会现实的关切,童庆炳开始思考当代文学艺术的精神价值取向问题。他的研究结论是:他们看世界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他们既要历史进步,也要人文关怀,当两者陷入悖反之时,不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不要在“葡萄园”和“现代矿井”之间进行选择,要在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中保持“张力”,这正是作家的诗性生存方式使然。我以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异化批判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6、文化诗学——文艺学学科新方法论。鉴于三十年来文艺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