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成为当时大批文艺界人士活动的重要阵地。被毛泽东高度赞赏并列为延安整风学习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和《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就创作于此。在重庆期间郭沫若还完成了《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等 历史剧的创作。1946年5月,郭沫若离开重庆。
2000年9月,郭沫若旧居被重庆市政府列为直辖市后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旧居修复工程正式启动,6月30日旧居主体工程竣工,并于9月7日正式对外陈列开放。
郭沫若广场
郭沫若广场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面积很大。广场北面矗立着科大首任校长郭沫若大师的铜像,铜像西面是现代艺术中心。从郭沫若铜像往北面是一教,这是科大最古老的教学楼,也是物理实验的地点,所有科大人都在这里进行物理学实验。东面是刻有“理实交融,红专并进”的校风纪念碑,东西面是枇杷林掩映中的钱临照铜像,此像立于2000年4月,借以深切缅怀原我校教授、副校长、中科院资深院士钱临照先生。沿广场东侧的道路向南,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水上报告厅。郭沫若广场中心是一个喷泉广场,西面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科大东区图书馆就在广场前方。
重庆郭沫若旧居
重庆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旧居占地面积1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晚期四合院,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
郭沫若于1938年12月抵渝,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0年,国民党政府撤销第三厅,另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领导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全家院子逐渐成为当时大批文艺界人士活动的重要阵地。被毛泽东高度赞赏并列为延安整风学习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就创作于此。在重庆期间郭沫若还完成了《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剧的创作。1946年5月,郭沫若离开重庆。
2000年9月,郭沫若旧居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直辖后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旧居修复工程正式启动,6月30日旧居主体工程竣工,并于9月7日正式对外陈列开放。
抗战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战时首都、世界所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重要地点。重庆天宫府和赖家桥全家院子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及其后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工会)所在地,是重庆进步文化人士经常聚会的地方。三厅和文工会是负责开展文化宣传工作的机构,周恩来时任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时任三厅厅长(文工会主任),阳翰笙任主任秘书,傅抱石为秘书。
三厅和文工会在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利用这一合法机构,团结大后方文化界进步人士,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各种活动,宣传团结抗战,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推动了大后方的抗战救亡运动和****运动,带来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