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713" alt="" src="http://www.zgjingdian.com/upload/month_1303/201303072105514217.jpg" width="500" />
《夏丏尊教育名篇》
因为事业上的关系,他早就离开了白马湖移居到上海来。1932年一二八之役发生了。日军退去后,他到江湾立达学园去视察被破坏的实况,在满目疮痍的环境中徘徊了好几个小时,归途时拾了一堆像山峦状般的钢铁块回家。这就是日军投下的炸弹的碎片,是惨痛的历史的证物。后来他把这件事写成钢铁假山一文发表。1936年,他当选为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主席。
1937年八一三沪战爆发,全面抗战展开了。开明厂房被毁,书店同仁大多流迁后方。这时夏丏尊已五十二岁,因年老多病,只好留在上海。他在上海除替开明编辑字典外,同时在私立南屏女中教国文。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进入上海租界,夏丏尊被认为是激进的“危险份子”,12月15日,夏丏尊遭日本宪兵队逮捕。他被指为反日份子,要他表明。但他态度刚强不屈,在狱中,备受拷打,百般凌辱。十天后,夏丏尊因年事较高,经友人内山完造等保释出狱。这次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自此事件后,他的精神更加沮丧消沉。
抗战胜利后,全国欢腾,夏丏尊心中的喜悦与欢呼,有过于革命党推翻满清时的兴奋。然而他却于抗战胜利后的次年,因肺结核在上海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墓葬上虞白马湖畔。
熏陶影响
夏丏尊和鲁迅在一师共事时过从甚密,思想上,文学上都受到鲁迅的影响。1909年就参加了鲁迅、许寿裳等发动的反对尊孔复古的“木瓜之役”。后来又在鲁迅启发下提高对文学的兴趣。当时鲁迅还没有写小说,也没有用鲁迅的笔名,但已立志通过文学改造国民精神,并开始从事翻译。他见夏丏尊小说读得不多,曾以《域外小说集》相赠,使夏“眼界为之一片”,从此不断扩大阅读视野,还从日译本转译西欧作,所以自称是“受他(鲁迅)启蒙的一个人”。
夏丏尊对艺术的兴趣可能还多少受到李叔同(弘一)的影响。李叔同多才多艺,于文学、戏剧、书法、篆刻、音乐、美术无一不精。1912年他到浙江一师教图画、音乐,使这两门一向不受重视的功课吸引了全校学生。夏丏尊认为:“这原因一半当然是他对于这二科实力充足,一半也由于他的感化力大。”甚至说:“我只好佩服他,不能学他。”但也承认:“他的一言一行,随在都给我以启诱。”他俩共事七,情逾手足,常在一起吟诗唱和,互赠印章。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丰富的教学实践和人生经验,还有鲁迅、李叔同等良师益友的熏陶,对夏丏尊来说都是宝贵的积累,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准备了条件。他被迫离开一师后并没有为自己的遭遇抱屈,心里想的还是大局。《误用的并存与折中》一文表现了忧国忧民之情。“变法几十年了,成效在哪里?革命以前与革命以指,除一部分的男子剪去发辫,把一面黄龙旗换了五色旗之外,有什么大分别?”可是他把这种现象的病根归于祖先传下来的“中庸之道”,认为医治这种宿疾的药方是“极端”。
夏丏尊是以宗教的精神来献身于教育的。他跟李叔同先生是多年好友。他原是学工的,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兴趣,也许多少受了李先生的影响。他跟李先生有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事,校长就是经子渊先生。李先生和他都在实践感化教育,的确收了效果;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