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球的口香糖
口香糖上百年来一直是流行世界的一种时髦小食品,尤其是欧美青年口中的宠物。它也被称为泡泡糖、胶姆糖或橡皮搪,尽管它小到很不起眼,但它问世至今少说也有150年,而且它的经历非常曲折有趣。
1837年前后,美国商人亚当斯发现纽约一些药店出售石蜡供人嚼用时,想起了印第安人喜嚼的墨西哥森林中生长的人心果树的树胶。灵机一动,就同几个儿子一起将人心果树的树胶经过加工制成了圆球状的口嚼物。由于它柔软耐嚼,又没有异味,于是刚一出售就很畅销.并被称为“亚当斯的口香糖”,这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正规的口香糖。到了1875年,约翰·科尔甘制成了一种芳香型的口香糖。5年后,口香糖又加进了薄荷,具有了清凉爽口的特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线官兵都喜嚼口香糖,使得口香糖摇身一变为军需物品。山于战事吃紧.树胶的采割和运输都受到了影响,于是用一种用聚乙烯醋酸脂人工合成的树脂代替树胶,大量生产成本低、质量好的口香糖。有趣的是,有的人嚼口香糖嚼成了富翁,威廉?怀特就是很典型的一例,其实他是一个爆米花的小贩,一次他误将玉米糖浆与树脂混杂,竟制出了风味独特的上好口香糖。怀特因此而发迹,盖上了庄园,摇身变成财主,还当上了议员。
口香糖的大量生产和嚼用给社会就业提供了不少的机会。纽约因此有了专门的口香糖清洁工。仅在地铁中心,每天就要清除7磅口香糖粘胶残渣,周末可达14磅。
国外昆虫佳肴
国外饮食习惯和爱好丰富独特,譬如各种各样的昆虫食品就鲜为我们所知。
为了摄取富含的动物蛋白,连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在推行某些昆虫食品、其它民族则更普遍。莎士比亚的名著《奥塞罗》中就有这样的话:“现在这食品就像蝗虫一样味美”。现代科学家研究表明,许多昆虫含有比肉食动物更丰富的蛋白质,有些昆虫如蚂蚁等还有药效。因此,吃昆虫不能认为是怪癖、陋习。
在亚洲,马来西亚人爱吃蝗虫,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居民喜欢吃油炸蝴蝶,泰国人爱吃酱油拌拌螂。在非洲蟋蟀、蝉成为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居民的美味。在拉丁美洲,哥伦比首都波哥达沿街可见油炸蚂蚁的小摊,墨西哥人吃蚂蚁、甲虫、苍蝇、黄蜂、蜻蜓、蝴蝶等50多种昆虫,中美洲则有“蛾子饼”。在欧洲,法国首都巴黎的饭馆里有用甲虫蛹做的烤馅饼。此外,有的国家还有昆虫罐头,如以蚂蚁、蜂蛹、蝶蛹为馅的昆虫夹心巧克力,别有风味,营养价值也高。
同昆虫食品媲美的还有蚯蚓、蜗牛食品。美国、日本、新西兰都有蚯蚓美味出售,是席上珍品。蜗牛则被认为是“味赛螃蟹”,巴黎已有600多家餐馆出售,许多西方国家还把它作为圣诞节家宴的第一道菜。
昆虫食品和蚯蚓、蜗牛食品在我国也开始为人们认可。北方人有吃“炸蚂蚱”的习惯;粤闽一带喜吃龙虱;江浙常吃蚕蛹;广西喜食蚂蚁酱。
喝汤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