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人的“卡特”
也门是阿拉伯国家之一,那里的人们工作之余,男人们都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肚子前挂上“杰姆比亚”短弯刀,在市场上买一米“卡特”树枝,带到朋友、同事或上司家去嚼“卡特”。
“卡特”是一种常绿灌木,100多年前从埃塞俄比亚传入也门。相传一个牧羊人发现羊吃了这种植物的叶子后,表现兴奋,不知疲倦,后来人们就来咀嚼它,做为提神剂。
也门每个家庭都设有一间“卡特”室,它是一家中最大最好的房间。室内铺着地毯,靠墙壁四周铺一圈长座垫及厚厚的靠背.靠背上再放一圈枕头,客人们坐在座垫上,背靠着厚厚的靠背。每个客人之间都有叠在一起的两个枕头做扶手,所以,每个“卡特”室都有几十个枕头。有的大“卡特”室能容200多客人,就有500多个枕头。“卡特”室中央放着一个或数个刻有花纹的大铜盘,盘中放着一米多高的水烟袋,客人们一面嚼“卡特”,一面轮流吸水烟,一面天南海北地聊天,谈论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或办理公私事务。
“卡特”树叶虽能提神,但它像鸦片一样使人产生幻觉,并使人上瘾。因此,有识之士都认为应当宣传“卡特”的危害,并逐步禁止。
印度人的饮食习俗
印度并存着各种教派,因而在饮食上也存在多种禁忌和不同的口味。
印度是佛教文明古国。全国有占总人口82%的佛教徒,他们忌食牛肉,大多数人戒酒。有的州还规定了每周一天的“戒酒日”,届时不仅家庭禁酒,连餐馆、饭店卖酒,也被认为严重失礼。圣雄甘地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听英国人说“牛肉是力量和精神的源泉”,所以鼓足勇气尝了第一口,结果立即呕吐,从此再没吃过牛肉。
戒规最严的是耆那教.他们不仅忌食肉类,连蔬菜中的胡萝卜、萝卜也忌食。他们认为植物也有生命,把杀生限制到了最低程度。
伊斯兰教徒忌食猪肉,喜欢在食物中放进很浓的调味品,如丁香、生姜、桂皮之类。
锡克教徒的主食是小麦、牛奶和奶制品。按教规不吸烟,不饮酒。
印度人的主食是羊肉、鸡肉、鱼虾以及米饭或油饼.印度菜讲究色、香、味,烹调习惯烧烤,“咖喹”是印度菜中必不可少的调料,还有苗芹、薄荷、欧芹、桂皮和郁金花等几十种调料,但不用酱油、酱菜之类。印度菜式南北各异,南部嗜好辛辣,佐料下得多而猛烈。北印度人的口味则较为清淡,他们的“丹杜里”鸡在印度享有盛名。其制作方法是:把用稻谷饲养的鸡宰杀后,在鸡肚里填进酸乳酪和多种调味品混合做成的佐料,然后放入炭火炉中烘烤而成。
吃抓饭是印度人特有的饮食习惯。就餐时,大家围着食物席地而坐,用右手抓着吃,这极似我国新疆的“抓饭”。
在印度,只有法国菜是较受欢迎的外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