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观小史
人们对于生命的认识,从古希腊时代直到19世纪一直争论不休,出现过许多看法。
在古希腊时代,流行着一种活力论(或称生机论)的观点。活力论认为,有一种特殊的物体控制着生物体全部生命现象而不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这种特殊的物质就是“活力”当时最博学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也相信活力论,但他只不过把活力论中那种特殊的“活力”称为“隐得来希”(希腊语)或“内在目的性”。亚里士多德承认生命是物质的产物,但又认为物质只有依靠某种超自然、超物质的“隐得来希”的作用才能转化为生命,从而最终走向神秘主义。活力论影响甚广,直到近代出现的所谓“生之冲动”、“细胞心灵”、乃至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莱布尼兹的“单子”,都不过是“活力”的代名词。在封建时代的欧洲,统治者以活力论与宗教相结合,宣扬灵魂不死、生命神创。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初期,机械论者在机械制造业和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机械论的生命观。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第一次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观点。法国医生拉美特利(1709) 1751)撰著《人是机器》,进一步提出“人也不过是一架直立行走的机器”而已,他甚至干脆把生命的高级形态人体和钟表这类机器划上等号。机械论者的观点并不能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性状差异,也不能说明生命运动的各种规律。
人们对生命作出科学的解释是在19世纪的30-40年代,当时“细胞学说”的提出以及细胞内原生质的发现,为人们认识生命提供了科学依据。恩格斯在当时的科学成就基础上,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些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不断地自我更新。”恩格斯所讲的蛋白体是一种很复杂的物质体系。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知识说明,蛋白体就是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多分子体系,这种多分子体系就是生命活动的主体。
测比较,进行研究。
漫话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20世纪世界上最权威的奖励,其中,自然科学奖通常看成是国际科学界的最高奖赏。这项奖励基金是由瑞典发明家爱佛莱?诺贝尔设置的。
爱佛莱·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他一生研究炸药,是一个与死神打交道的人。在研究工作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也发生过多次爆炸事故。有一次实验发生爆炸,从事实验的5个人,包括他弟弟在内全被炸死。他自己也多次负伤。但他不惧怕、不气馁,以流血的代价换来了使用安全的炸药,终于研制出了雷管、猛炸药、胶质炸药、无烟火药等多种炸药,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炸药大王”。
诺贝尔是一个不畏劳苦、勇于攀登的人。他一生有许多的发明,取得专利权达255种之多,积累了30余亿瑞典克朗的巨额财富。他在遗嘱中规定,将这笔遗产的大部分存入银行作为基金,提取利息作为奖金,奖给在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经济学、文学与和平等方面有贡献的人,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获奖人不受国籍、种族、性别的限制。奖金可以授予I人,也可由2-3人分享,但同一领域获奖者不得超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