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家史
火箭是发展空间技术的关键。虽然古老的火箭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现代火箭的产生和发展则以欧美为先导,并且和军事密切相关。
1898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阐述了火箭飞行和发动机的基本原理,首次提出了采用液体推进剂的设想。1926年3月16日,美国工程师哥达德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射到了184英尺的高空。1929年,他又发射了一枚带陀螺稳定的大型液体火箭.这枚火箭实现了超音速飞行。
“V—2”火箭的出现标志着火箭技术的发展成熟,并登上了现代科技和军事舞台。“V—2”火箭是德国太空飞行协会成员冯布劳恩主持设计制造的,它被纳粹头子希特勒称为“飞弹”而直接用于战争。二次大战中,数千枚“V—2”火箭携带着炸弹倾泻在英伦三岛上,使近万人伤亡和大量的建筑物被摧毁。
战后,在大规模的军备竞赛中,美苏均大力发展火箭技术,相继制造出威力强大的多级运载火箭。 i957年8月,苏联利用火箭试射洲际弹道导弹获得成功.同年10月4日,又利用“RD—107”型火箭将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红”号宇宙飞船的集束式火箭,其起飞重量达300吨,推力为500吨。在太空竞赛的初期,苏联略领先于美国,到美国执行“阿波罗”计划并研制出“土星v号”火箭时,美国的火箭技术就明显地领先于苏联。“土星v号”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三级火箭,全长110米,直径大约10米,发射时总重量为2857吨,第二级和第三级火箭利用了高能推进剂液态氢和液态氧。此后,欧洲也研制出了威力巨大的阿丽亚娜火箭。相当数量的第三世界国家现在也拥有自己的火箭,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是世界上威力最强大的火箭之一,它可把物体运送到地球同步轨道上。火箭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并不断繁衍发展。
重振西欧的“尤里卡”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没有充分重视发展新技术,因而在尖端技术领域同美国和日本的差距越来越大,致便经济越来越小景气,广品的竞争力大大减弱,政治军事地位愈来愈低。西欧人痛感自己在衰落,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们开始苏醒,在科技上奋起图强的意识变得空前活跃。
2000多年前,当古希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时,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尤里卡”(意即:我发现了)。1985年4月,法国总统密特朗为了避免西欧在新技术领域沦为美国、日本的“加工厂”,避免西欧在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界扮演配角,向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和其它西欧国家提出了“尤里卡”计划,旨在建立一个“欧洲技术共同体”,加强西欧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对付美日的技术挑战,使整个西欧在新技术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
“尤里卡”计划提出3年多来.已全面走向实施和具体化,并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参加“尤里卡”计划的成员国有包括法国、英国和联邦德国在内的19个西欧国家,合作研究项目已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62个,主要的是从事光电子、新材料、大型电子计算机、高能激光和粒子束、人工智能、微电子技术等6个领域的研究与合作。此外在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