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劳动训练或职业准备,因此,他反复强调劳动学校的主要教学科目,不应是读、写、算、画等获得“简单文化工具本领”的科目,而应是劳动教学,是职业训练。因此必须设专门的劳动课程,把体力劳动教学作为独立的教学科目,如设置儿童最感兴趣的各种“制作”、园艺、烹饪、细木工、钳工等手工技艺劳动,以增强和提高劳动训练和职业陶冶的作用。
1908年,凯兴斯坦纳提出“劳动学校”的理论并开始进行试验。到1926年,在魏玛的一次德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开展一个“劳动学校运动”,使“劳动学校”在德国得以普遍推广。“劳动学校”是当时在德国风行一时的教育思潮,它的出现完全是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的需要,因而挤一理论在欧美其他国家也有一定反响。“学位”的出现在西欧中世纪的中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其对科学知识要求的日益提高,社会上也越来越重视那些掌握专门科学知识的人才,对他们各自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的程度和学术水平给予评定、授予头衔,也就成为学院和大学教育中的一项措施,到13世纪时,西欧形成了“学位”等级制度。
在中世纪的早期大学里,入学和学习的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13~14岁即可进入大学,首先学习“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为“三艺”;算学、天文、几何、音乐为“四艺”),时间为5~7年。学生在修完“三艺”、“四艺”之后,通过考试分别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此后,学生才能继续选学一个专门的学科。在分科的专业学习结束后,可获得博士学位,有资格担任大学教授或自行讲学和开设学校。授予博士学位要在教堂或其他重要场合举行隆重的公开仪式,被授予学位的人,要在这个仪式上用拉丁语演讲,以此证明自己已掌握了某一种专门知识并具有传授知识的能力。然后履行宣誓,再由仪式主持人授予学位证书以及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象征物——书籍。最后是坐上特设的、象征着讲座的椅子,取得做教授的资格。这就是西欧中世纪时期的学位制。以后,各大学考虑到来自各地区、各国家学生的复杂情况,有的将来做教授,有的要从事别的职业,因而又增加了许多学位的名称。总之,学位从此成为教授、法官、医生等职业的资格证明,也是具有一定年限的大学教育水平的人欲谋职业的学业证明。
实科教育
实科教育是近代西方的一种以教授自然学科和现代语为主要学科的中等教育体系。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
17世纪,英国文学家密尔顿(1608-1674)、经济学家配第(1623-1687)等人已经初步提出实科教育的主张,要求通过物理学、数学和自然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参加实际生活作准备。18世纪初,在俄国和德国出现了第一批实科学校。1701年,在莫斯科设立了培养军医的外科医学校,随后又办起了炮兵学校、工程学校、外语学校、航海学校和矿业学校等等。1708年德国的席姆勒在哈勒开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1747年,赫勒在柏林开办了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此后,实科学校在德国各大城市继续出现。19世纪初,英、法等国开始建立实科学校,着重教授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必需的实用知识,这与古典教育相比更接近生活实际。但其地位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低于文科中学。
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