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知识精华——“糕点战争”
19世纪初,墨西哥内战不断,外国人的财产往往得不到保障。有一个法国糕点师向法王路易?菲力普申诉,声称其店铺遭受墨西哥士兵抢劫、毁坏。此后,法国政府要求墨西哥向其侨民赔偿60万比索,同时派出一支舰队,占领了墨西哥韦拉克鲁斯港附近的圣胡安?德乌卢阿要塞。1838年,墨西哥对法宣战,被称为“糕点战争”。但不久,在争夺韦拉克鲁斯城的战斗中失败。墨西哥总统布斯塔曼特答应赔偿60万比索,“糕点”战争才告结束。
军史上的“第17号计划”
19世纪初期,在法国的年轻军官中兴起了一个“进攻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格朗梅松上校。他们鼓吹:“对进攻来说,只有两件事情是必要的:了解敌人在什么地方和决定应该怎么干。至于敌人想干什么,是无关紧要的。”这种进攻到底的学说,后来被法军首脑接受,称为“第17号计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由于这种进攻学说的指导,法军只重视进攻,不重视防御。军官们戴着白手套走在前面,部队穿着暗蓝色短上衣和猩红色裤子紧跟,伴随他们的是团旗和军乐队。尽管他们勇敢无比,始终冒着炮火冲锋前进,但毫无用处,在实行“第17号计划”的战斗中,竟没有一个人能在敌人集中射击的炮火中保存生命。连格朗梅松上校本人,也在一次轻率的步兵冲锋中被打死,他的弹痕累累的尸体,成为法军进攻学派的墓志铭。在惨痛的代价面前,法军参谋部才不得不承认,在现代战争面前,单纯进攻的“第17号计划”是不可行的。
战争出新词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在多种语言里都留下了痕迹。现代英文中不少常用词语,就是在大战中创造或流行起来的。
由于战争而出现的新词,最明显的例子是新武器、新战术的名称。仅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4年中,英语就出现了“战斗机”、“空袭”、“坦克”、“软式小飞艇”、“伪装工事”等词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出现了“灯火管制”、“闪电战”、“伞兵”、“吉普”、“雷达”、“绥靖”等词语。另有一些军事术语是旧词语的新组合.如“高射炮”、“防毒面具”、“特遣部队”等。40册,叙事诗40册,戏曲40册,其他诗集60册,历史书60册,小说100册,此外还有地理、传记、回忆录等。
图书是拿破仑指挥作战的重要资料。1811年12月远征俄国时,他对俄国地理、交通、河流、森林等情况的了解,就是借助于“战地图书馆”中一些精选书籍而获得的。假如有人能知道拿破仑收集哪方面的书籍,不难猜出他将要进攻的方向。1812年,拿破仑兵败莫斯科,“战地图书馆”中的书籍失落各方。1813年,拿破仑组织“百日王朝”后,曾为寻找丢失的那些书籍费尽苦心。
独出心裁的日军认尸牌
自1987年起,日本陆上自卫队开始推广使用认尸牌。认尸牌由不锈钢制成,长5厘米,宽2.8厘米,厚0.4厘米,还配有65厘米长的挂链。认尸牌分两种:干部、准尉和陆曹的牌上刻有国名、兵种、姓名、编号和血型;普通士兵的牌上则刻有国名、兵种、部队番号和编号。每人均持有两块,一块挂于脖子,一块挂于下装上。认尸牌使用的范围是防卫出动、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