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于当时日本第一个围棋团体方圆社社长村赖秀甫。他归国后出版了《围棋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该书内容丰富,至今仍屡版不衰。第一部用英文写的围棋书是阿瑟?史密斯所著的《围棋技术》,1906年于纽约出版。1900年西方成立最早的围棋俱乐部,是由奥地利海军士官在亚得里亚海滨城市普拉创立的.会员200人,活动持续8年之久。1907年,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的一位叫范杜拉的教授创办了欧洲第一个围棋杂志,翌年又写成围棋入门书,他的活动大大推动了欧洲围棋的发展。
20世纪20到30年代,西方围棋活动愈趋繁盛,德国等国家出现了狂热的棋迷。30年代美国的围棋爱好者明显增加,并先于德国创立了围棋协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流棋手的水平已不亚于东方业余棋手的最高水平,且有两名美国人被接纳为日本棋院的专业棋手。
每年8月的“欧洲围棋大赛”是欧洲为期较长的锦标赛。第一届于1938年举行,但1940年至1958年付缺,1559年重新举办。德国曾在25次锦标赛中取得16次冠军,法国、荷兰、英国等国选手也曾夺魁。国际象棋大国苏联的围棋则普及较晚,直到1960年才真正开始普及活动。
国际象棋的起源
据考证,国际象棋的前身是公元2至4世纪初古代印度一种叫做“恰图朗加”的棋戏。“恰图朗加”在梵文中是“四种”的意思,指的是4个兵种的军队:战车、大象、骑兵和步兵。以后在漫长的岁月中,这种棋戏逐步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几经演变,终于在15世纪末进化为现代的国际象棋。
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还有种种传说。有一种传说认为,象棋是战神玛斯为了博得美貌的山林女神凯瑟的欢心而发明的。凯瑟也因此获得了“象棋女神”的称号。还有人说,象棋是古希腊将领帕拉米德斯发明的,他在率领部下围困特洛伊城时,为了使部下在休战时有所娱乐,振奋精神,便发明了象棋。
另外,印度一个著名的“关于谷粒的传说”也提到象俱的起源。传说2000年前,古印度爆发了一场战争,死伤惨重。当时舍罕王的宰相西萨?班?达依尔目睹惨状,忽然出现一个念头:用棋盘代替战场。他马上做了一尺见方的、有8×8=64格的棋盘,用来代替辽阔的战场;把棋子比作将士,以便将恃强好斗的婆罗门贵族、国王和武将们的兴趣吸引到棋盘上来,免得人们再互相残杀。西萨?班?达依尔发明象棋后,向对此极有兴趣的皇帝请求赏赐一定数量的谷粒。这些谷粒要按几何级数放在棋盘上所有的方格里。这点看起来似乎微薄的要求竟使全世界所有的谷粒加起来也难满足。原来,他是想让人们明白在象棋艺术中人的思维的无限性(经过计算,国际象棋的头四步可以有197299种走法,可以摆出72000个不同的阵势,可以出现25×10(116)种不同的比赛局面,这个天文数字甚至比可以看得见的宇宙中的原子还多)。
国际象棋是在15、16世纪才终于定型为现在的形式和棋制:棋盘为四方形,棋子各有自己的名称,如国王、王后、象(主教)、车(城堡)、马(骑士)和兵卒等,古代的4人对弈也改为两人对弈,对弈时以最终吃掉对方的“国王”为胜。 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时间的国际象棋赛是1950年在阿根廷举行的国际象棋比赛,阿根廷的皮尔尼克对以色列的莫西?泽尔尼亚克,该局共走191步,历时20小时。苏联的范拉?曼希文斯蒂文森3次获得世界冠军,是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国际象棋女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