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板档案和古代东方的王宫档案库
在古代,粘土遍地皆是,唾手可取。于是,人们用它作为记录自己活动的最简便的书写材料。这种书写材料制作十分方便,首先将粘土揉和均匀,制成不同形状、不同大小规格的光滑泥板,然后用细绳在泥板的正反面勾勒成格子状即可。书写时用木棒、骨棒或芦苇杆作笔(也有使用“两用笔”的,即一端是用来刻写楔形符号的尖笔刀,另一端是专刻档案保管标记的环形印记)将重要的事情或文件刻写在泥板上,最后把泥板放在太阳下晒干或炉火中烘烤干,就成了一块块载有文字、图形符号的泥板档案。与其它所有书写材料比较,泥板沿用的时间最长,发掘的泥板档案数量最多。从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开始,直到公元前60年共使用了3000年之久。至1985年底统计,共发掘出古代世界各国泥板档案100万块以上,其中大部分出土于古代东方国家。
古代世界的埃及、两河流域、波斯、赫梯、希腊等地区,不仅普遍存在泥板档案,而且建立了集中保管和科学管理的各种档案库。1975年,考古学者在现今叙利亚境内发掘了距今4400年前的古代埃勃拉王国的王宫档案库。从中清理出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档案文件16000余块。这些档案的形状都是长方形,只是大小不一,大的有40厘米×30厘米,可刻3000多个楔形符号;小的仅邮票大小,只能刻写1-2个楔形符号。其记载的内容很广泛,基本上反映了4000多年前埃勃拉王国对内对外的所有活动,如:有埃勃拉国王和艾苏尔国王亲笔签字的两国和约全文;埃勃拉王国的公主出嫁时所备嫁妆以及婚礼情景的记载等等。有趣的是:这个王宫的泥板档案,为方便查找,一般在边缘上都刻有本档案的内容提要,同时标有分类标记和保管标记,可谓当今档案检索工具之鼻祖。
另一个古老的王宫档案库是在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北部的古城废墟中发掘出的原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王宫的档案库。从中发掘出泥板档案2万多块,从发掘时的现场记录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档案库的档案存放有序,严格地保持了档案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当时不但有专职的档案人员专门管理这些泥板档案,而且这些档案管理人员必定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对档案实行科学管理方法。
石刻档案
古代人们常把重要的事情或文件刻写在石头上,我们称之谓“石刻档案”。迄今所知道的最早石刻档案,是古代埃及贵族梅腾(约生于公元前29世纪)的传记石刻。它用象形文字刻写在梅腾墓室,内容主要记述了梅腾的公职生涯,同时列举了他一生接受法老恩赐所获得的财富。是研究古代埃及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财产结构的重要史料,现藏柏林博物馆。
有趣的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一部立法文献,也是一份石刻档案—雕刻在一根8尺高的黑色岩石石柱上的古巴比伦王国的汉漠拉比法典。汉漠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6个国王。公元前18世纪,他发布的法典分前言、正文、结束语3部分,用楔形文字雕刻,共282项条文。它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直到 1901年才被法国考古队在古代埃兰王国的首都苏萨(今伊朗境内)发现,但其中有35条的条文被磨损,虽经多方推断,也不能准确地判定其内容。以后人们又在两河流域北部的古城废墟,原亚述帝国的首都发掘出了一套完整的汉漠拉比法典副本,不同的是这个副本刻写在泥板上。这些泥板档案刻写清楚,内容完整,对汉漠拉比石柱法典中所缺35条的内容作了很好的补充和解释。原来这35条条文都是关于高利贷间题的规定,而高利贷当时仅在两河流域比较发达的城邦盛行,像埃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