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月,为了广泛地探测地球资源和自然动态,美国发射了三颗“陆地卫星”,绕地球运行,其上安置有自动照相装置,不断拍摄信息,经加工为照片后公开发行。这种照片即为“卫星照片”。
卫星的拍摄情况以“陆地卫星三号”为例,它装有分为4个波段的分波段拍摄装置,在900公里的上空,每103分钟绕地球一周,每绕一周可拍摄248幅,照片的信息,每幅的覆盖面积为185×185公里,每18天可将地球扫描一遍。相邻的照片的覆盖面有一定的重叠,每幅的重叠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从赤道到两极的重叠量为14~100%。
订购或查找卫星照片.均需按“世界检索系统”进行。即将全球划分南北走向的251条轨线,间距 为185公里;再沿纬度线方向排次,每排间宽185公里。订购卫星照片时须指明所需轨线起讫和排次起讫的范围,算出所含的幅数及编号。
这些卫星照片能为国防和经济部门提供珍贵的资料,能反映地形地貌、水文情况、地面资源、地面设施、地下资源等,是一种新型的情报资源。
最大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Dialog
Dialog情报检索服务系统建立千1963-1964年间,原为美国洛克希德导弹和空间公司所属的一个情报科学实验室,后因研制“Dialog"人机对话情报检索软件而得名。系统中心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市,1981年成为洛克希德的子公司,开始独立经营。
该系统初建时,只有一台IBM360/30型计算机进行情报检索试验。1966年,该系统通过一条电话线路和一台终端与美国国家宇航局的AMES研究实验中心联机,检索宇航局图书馆的数据库,当时仅存贮了26万篇文献记录。到1967年,这种协作关系发展到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华盛顿总部,这时数据库的文献记录扩展到45万篇,成为当时最大的机读数据库系统。后来,该系统又与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欧洲航天研究组织、美国教育部及美国国家技术情报所等单位的数据库联机。1972年发展成为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开始为全世界的用户服务。系统所收录文献的专业范围包括:综合性学科、时事、自然科学、工艺学、社会科学、天文学、商业、经济学等;收录的文献类型有:刊物、博士学位论文、会议录、进展中的科技报告、政府报告、专利、标准、市场行情、经济预测、公司厂商名录、统计数据等。
目前,Dialog的用户已有7万多个,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城市,可以联机检索260多个数据库,贮存的文献总量达1亿多篇,占世界机存文献总量的50%以上,包括50多种语言,6万种期刊(占世界发行期刊的60%)。Dialog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联机检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