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会发生差错,出现一些小缺点,这些邮票被称为“变种”或“错票”,它们同祥是很珍贵的邮票,能使集邮者欣喜若狂,竞相争购。有时邮政部门也会发行一些稍有错误的邮票,这是向他们最狂热的集邮者表示敬意的小礼物。
发现邮票上的错误往往是集邮者的快乐,最常见的是时间上的错误。如著名的圣?克里斯托夫的邮票,发行于1903年和1920年,邮票上的哥伦布竟使用望远镜了。其实,望远镜的发明却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100多年之后的事。
错票中还有不少有趣的例子。在19世纪下半叶智利“哥伦布头像”邮票上,哥伦布总是被画成留着胡子的样子,而历史文件记载哥伦布是光着下巴的。1903年“法国播种女郎”的邮票上,姑娘逆风播种是一个疏忽,而姑娘的影子投向太阳一边则是更严重的疏忽。在1937年“笛卡儿”邮票上,“方法论”却写成了“关于方法的论文”。1851年加拿大邮票,海狸的尾巴不是毛却是鳞片。1856年德国发行100周年纪念邮票,票面是舒曼的半身像,背景却是舒伯特的乐谱.1972年古巴发行了一组有关航海史的特种邮票,航行在北冰洋的原子破冰船的背景是一群企鹅。其实,企鹅只栖息在南半球。
有一段这样的插曲。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苏联政府将“飞行员邮票”作为礼物赠给罗斯福总统。邮票发行10000张。可后来发现有几张邮票中地名开头的大写字母印成了小写字母。罗斯福本来是一位集邮爱好者,而且最喜欢搜集错票。当得知有错票时,对这张邮票特别中意。邮政总局还专门为总统搜集错票,甚至在印制邮票过程中竟然定制几套错票。
邮票上的暗记
为了防止不法分子伪造邮票.许多国家在印制邮票过程中设有暗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发行的邮票也都有暗记。邮票上的暗记是很隐蔽和十分巧妙的,即使用放大镜也很难找到。有的用文字,有的则用符号,有的把暗记藏在图案中,有的则放在边框里,等等。邮票的暗记是十分保密的,只有邮票的设计人员和主管领导才能知道暗记的形式和所在的部位,并有详细的暗记档案资料,一旦发现假的,只要与暗记档案进行对照就可以分清真伪了。
没有邮政的国家
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人们似乎除了见面时才有机会互相问候、交换信息外,其他的日子便老死不相往来。有的人一生中都没有寄出或收过一封信。
原来,埃塞俄比亚的街道是没有门牌的。人们要找寻某个地方,只能以著名的建筑物或名胜古迹为方位,辨认要前往的地方。因此,若没有导游或熟人带路,游客在此地真有行不得也哥哥之叹。
在这个国家,没有邮政服务,书报杂志靠报童送上门。人们若急切与外间保持联系,就必须到邮局租赁信箱,其费用十分昂贵,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负担。
所以在埃塞俄比亚,拥有一个信箱是身分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而若能够收一封信,更被视为无上的光荣与自豪。
邮票王国列支敦士登
在上莱茵河中段的右岸,有个面积仅190平方公里、26000多人口的小国列支敦士登。列支敦士登虽然国小,但它的邮票发行业闻名于世,有邮票王国之称。
在1912年以前,列支敦士登国内通用的邮票是奥地利邮票,后来才发行本国的邮票,到二次大战后邮票发行业空前发展起来。每年的邮票总印数达700万枚以上,占国家的总收入的10%以上,在世界各地的客户有82000多家。在首都瓦杜兹的街上,到处可以看到卖邮票和明信片